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3-dimethylsulfamoyl-2-(1-methoxycarbonyl-1-methylethyl)-3H-imidazole-4-carboxylic acid methyl ester | 1371663-84-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3-dimethylsulfamoyl-2-(1-methoxycarbonyl-1-methylethyl)-3H-imidazole-4-carboxylic acid methyl ester
英文别名
Methyl 3-(dimethylsulfamoyl)-2-(1-methoxy-2-methyl-1-oxopropan-2-yl)imidazole-4-carboxylate;methyl 3-(dimethylsulfamoyl)-2-(1-methoxy-2-methyl-1-oxopropan-2-yl)imidazole-4-carboxylate
3-dimethylsulfamoyl-2-(1-methoxycarbonyl-1-methylethyl)-3H-imidazole-4-carboxylic acid methyl ester化学式
CAS
1371663-84-1
化学式
C12H19N3O6S
mdl
——
分子量
333.365
InChiKey
NGVNHYRYLGWDJS-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5
  • 重原子数:
    22
  • 可旋转键数:
    7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8
  • 拓扑面积:
    116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8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3-dimethylsulfamoyl-2-(1-methoxycarbonyl-1-methylethyl)-3H-imidazole-4-carboxylic acid methyl ester硫酸乙基溴化镁 、 sodium hydrid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甲醇乙醚二氯甲烷 、 mineral oil 为溶剂, 反应 62.0h,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对三(咪唑基)羧酸盐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探索:槲皮素2,3-双加氧酶和其他非血红素氧化还原金属酶的活性位点模型
    摘要:
    报道了合成三(咪唑基)羧酸酯配体和代表性金属络合物的途径,这为几类氧化还原金属酶提供了更准确的活性位点模型。在第一种方法中,将羟基新戊酸酯在四个区域选择性步骤中转化为咪唑二酯4。然后将其转化为三(咪唑基)羧酸配体9,其特征是将N保护的硫代咪唑的区域特异性双加成到咪唑二酯8上。配体9形成Co(III)络合物,(9)(9 -H)Co(10),通过X射线衍射表征,通过两个咪唑单元和羧酸酯进行配位。已开发出第二种途径,其提供了更多的易溶配体,这些配体不易形成寡聚复合物。它利用了将格氏试剂从4-碘-2-异丙基咪唑12加到咪唑二酯13中的方法,制得了阻转异构体的三(咪唑基)甲醇酯15M。用[Cu(CH 3 CN)4 ] PF 6处理15M,得到三核配合物16,其在相邻的Cu原子之间具有醇盐桥。第三种途径通过还原三(咪唑基)甲醇15M来避免桥接烷氧基生成三(咪唑基)甲烷酯17,将其水解为三(咪唑基)甲烷羧酸11a。该配体与[Cu(CH
    DOI:
    10.1016/j.tet.2012.02.042
  • 作为产物:
    描述:
    methyl 2-(1H-imidazol-2-yl)-2-methylpropanoate 在 正丁基锂 、 sodium hydrid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 mineral oil 、 正戊烷 为溶剂, 反应 6.0h, 生成 3-dimethylsulfamoyl-2-(1-methoxycarbonyl-1-methylethyl)-3H-imidazole-4-carboxylic acid methyl ester
    参考文献:
    名称:
    对三(咪唑基)羧酸盐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探索:槲皮素2,3-双加氧酶和其他非血红素氧化还原金属酶的活性位点模型
    摘要:
    报道了合成三(咪唑基)羧酸酯配体和代表性金属络合物的途径,这为几类氧化还原金属酶提供了更准确的活性位点模型。在第一种方法中,将羟基新戊酸酯在四个区域选择性步骤中转化为咪唑二酯4。然后将其转化为三(咪唑基)羧酸配体9,其特征是将N保护的硫代咪唑的区域特异性双加成到咪唑二酯8上。配体9形成Co(III)络合物,(9)(9 -H)Co(10),通过X射线衍射表征,通过两个咪唑单元和羧酸酯进行配位。已开发出第二种途径,其提供了更多的易溶配体,这些配体不易形成寡聚复合物。它利用了将格氏试剂从4-碘-2-异丙基咪唑12加到咪唑二酯13中的方法,制得了阻转异构体的三(咪唑基)甲醇酯15M。用[Cu(CH 3 CN)4 ] PF 6处理15M,得到三核配合物16,其在相邻的Cu原子之间具有醇盐桥。第三种途径通过还原三(咪唑基)甲醇15M来避免桥接烷氧基生成三(咪唑基)甲烷酯17,将其水解为三(咪唑基)甲烷羧酸11a。该配体与[Cu(CH
    DOI:
    10.1016/j.tet.2012.02.042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 synthetic quest for tris(imidazolyl) carboxylates and their metal complexes: active site models for quercetin 2,3-dioxygenases and other non-heme redox metalloenzymes
    作者:Jerome Volkman、Kenneth M. Nicholas
    DOI:10.1016/j.tet.2012.02.042
    日期:2012.4
    units and the carboxylate. A second route was developed, which provides more soluble ligands that are less prone to form oligomeric complexes. It utilizes addition of the Grignard reagent from 4-iodo-2-isopropylimidazole 12 to an imidazole diester 13, producing atropisomeric tris(imidazolyl)carbinol esters 15M. Treatment of 15M with [Cu(CH3CN)4]PF6 gives a trinuclear complex 16 having alkoxide bridges between
    报道了合成三(咪唑基)羧酸酯配体和代表性金属络合物的途径,这为几类氧化还原金属酶提供了更准确的活性位点模型。在第一种方法中,将羟基新戊酸酯在四个区域选择性步骤中转化为咪唑二酯4。然后将其转化为三(咪唑基)羧酸配体9,其特征是将N保护的硫代咪唑的区域特异性双加成到咪唑二酯8上。配体9形成Co(III)络合物,(9)(9 -H)Co(10),通过X射线衍射表征,通过两个咪唑单元和羧酸酯进行配位。已开发出第二种途径,其提供了更多的易溶配体,这些配体不易形成寡聚复合物。它利用了将格氏试剂从4-碘-2-异丙基咪唑12加到咪唑二酯13中的方法,制得了阻转异构体的三(咪唑基)甲醇酯15M。用[Cu(CH 3 CN)4 ] PF 6处理15M,得到三核配合物16,其在相邻的Cu原子之间具有醇盐桥。第三种途径通过还原三(咪唑基)甲醇15M来避免桥接烷氧基生成三(咪唑基)甲烷酯17,将其水解为三(咪唑基)甲烷羧酸11a。该配体与[Cu(CH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伊莫拉明 (5aS,6R,9S,9aR)-5a,6,7,8,9,9a-六氢-6,11,11-三甲基-2-(2,3,4,5,6-五氟苯基)-6,9-甲基-4H-[1,2,4]三唑[3,4-c][1,4]苯并恶嗪四氟硼酸酯 (5-氨基-1,3,4-噻二唑-2-基)甲醇 齐墩果-2,12-二烯[2,3-d]异恶唑-28-酸 黄曲霉毒素H1 高效液相卡套柱 非昔硝唑 非布索坦杂质Z19 非布索坦杂质T 非布索坦杂质K 非布索坦杂质E 非布索坦杂质67 非布索坦杂质65 非布索坦杂质64 非布索坦杂质61 非布索坦代谢物67M-4 非布索坦代谢物67M-2 非布索坦代谢物 67M-1 非布索坦-D9 非布索坦 非唑拉明 雷西纳德杂质H 雷西纳德 阿西司特 阿莫奈韦 阿米苯唑 阿米特罗13C2,15N2 阿瑞匹坦杂质 阿格列扎 阿扎司特 阿尔吡登 阿塔鲁伦中间体 阿培利司N-1 阿哌沙班杂质26 阿哌沙班杂质15 阿可替尼 阿作莫兰 阿佐塞米 镁(2+)(Z)-4'-羟基-3'-甲氧基肉桂酸酯 锌1,2-二甲基咪唑二氯化物 铵2-(4-氯苯基)苯并恶唑-5-丙酸盐 铬酸钠[-氯-3-[(5-二氢-3-甲基-5-氧代-1-苯基-1H-吡唑-4-基)偶氮]-2-羟基苯磺酸基][4-[(3,5-二氯-2-羟基苯 铁(2+)乙二酸酯-3-甲氧基苯胺(1:1:2) 钠5-苯基-4,5-二氢吡唑-1-羧酸酯 钠3-[2-(2-壬基-4,5-二氢-1H-咪唑-1-基)乙氧基]丙酸酯 钠3-(2H-苯并三唑-2-基)-5-仲-丁基-4-羟基苯磺酸酯 钠(2R,4aR,6R,7R,7aS)-6-(2-溴-9-氧代-6-苯基-4,9-二氢-3H-咪唑并[1,2-a]嘌呤-3-基)-7-羟基四氢-4H-呋喃并[3,2-D][1,3,2]二氧杂环己膦烷e-2-硫醇2-氧化物 野麦枯 野燕枯 醋甲唑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