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Ethyl 1-[(4-methylphenyl)sulfonylamino]cyclohex-3-ene-1-carboxylate | 1192648-97-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Ethyl 1-[(4-methylphenyl)sulfonylamino]cyclohex-3-ene-1-carboxylate
英文别名
ethyl 1-[(4-methylphenyl)sulfonylamino]cyclohex-3-ene-1-carboxylate
Ethyl 1-[(4-methylphenyl)sulfonylamino]cyclohex-3-ene-1-carboxylate化学式
CAS
1192648-97-7
化学式
C16H21NO4S
mdl
——
分子量
323.413
InChiKey
JKGBOESBERKJRG-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9
  • 重原子数:
    22
  • 可旋转键数:
    6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4
  • 拓扑面积:
    80.8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5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Ethyl 1-[(4-methylphenyl)sulfonylamino]cyclohex-3-ene-1-carboxylate 在 palladium 10% on activated carbon 、 氢气 作用下, 以 乙酸乙酯 为溶剂, 20.0 ℃ 、101.33 kPa 条件下, 反应 24.0h, 以92%的产率得到ethyl 1-(4-methylphenylsulfonamido)cyclohexanecarboxylate
    参考文献:
    名称:
    ESI-MS、DFT 和乙炔 H2 介导偶联的合成研究:将 C=X 键插入罗达环戊二烯和布朗斯台德酸共催化有机铑中间体的氢解
    摘要:
    氢介导的乙炔与羰基化合物和亚胺偶联的催化机制已使用三种技术进行了检查:(a) ESI-MS 和 ESI-CAD-MS 分析,(b) 计算模型,以及 (c) 实验,其中假定反应中间体被转移到替代反应产物。ESI-MS 对乙炔与 α-酮酯或 N-苯磺酰醛亚胺的氢介导还原偶联反应混合物的分析证实了涉及 C 水平线 X (X = O, NSO(2)Ph) 插入到阳离子环戊二烯中的催化机制通过乙炔氧化二聚和随后的布朗斯台德酸共催化氢解得到的氧杂环庚二烯或阿扎罗达环庚二烯。在α-酮酯存在下1,6-二炔的氢化提供类似的偶联产物。ESI 质谱分析再次证实了涉及羰基插入阳离子环戊二烯的催化机制。对于所有 ESI-MS 实验,多级碰撞激活解离 (CAD) 分析支持离子的结构分配。对所提出的催化机制的进一步支持来自旨在拦截假定的反应中间体并将其转移到替代反应产物的实验。例如,在没有氢或布朗斯台德酸助催化剂的情况下,乙炔与醛的铑催化偶联提供了相应的
    DOI:
    10.1021/ja906225n
  • 作为产物:
    描述:
    2-(p-Tolylsulfonylamino)acrylic acid ethyl ester乙炔 在 [Rh(cod)2]SbF6 、 三苯基乙酸氢气 、 magnesium sulfate 、 2,2'-双(二苯基磷)联苯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 为溶剂, 45.0 ℃ 、101.33 kPa 条件下, 反应 24.0h, 以75%的产率得到Ethyl 1-[(4-methylphenyl)sulfonylamino]cyclohex-3-ene-1-carboxylate
    参考文献:
    名称:
    ESI-MS、DFT 和乙炔 H2 介导偶联的合成研究:将 C=X 键插入罗达环戊二烯和布朗斯台德酸共催化有机铑中间体的氢解
    摘要:
    氢介导的乙炔与羰基化合物和亚胺偶联的催化机制已使用三种技术进行了检查:(a) ESI-MS 和 ESI-CAD-MS 分析,(b) 计算模型,以及 (c) 实验,其中假定反应中间体被转移到替代反应产物。ESI-MS 对乙炔与 α-酮酯或 N-苯磺酰醛亚胺的氢介导还原偶联反应混合物的分析证实了涉及 C 水平线 X (X = O, NSO(2)Ph) 插入到阳离子环戊二烯中的催化机制通过乙炔氧化二聚和随后的布朗斯台德酸共催化氢解得到的氧杂环庚二烯或阿扎罗达环庚二烯。在α-酮酯存在下1,6-二炔的氢化提供类似的偶联产物。ESI 质谱分析再次证实了涉及羰基插入阳离子环戊二烯的催化机制。对于所有 ESI-MS 实验,多级碰撞激活解离 (CAD) 分析支持离子的结构分配。对所提出的催化机制的进一步支持来自旨在拦截假定的反应中间体并将其转移到替代反应产物的实验。例如,在没有氢或布朗斯台德酸助催化剂的情况下,乙炔与醛的铑催化偶联提供了相应的
    DOI:
    10.1021/ja906225n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ESI-MS, DFT, and Synthetic Studies on the H<sub>2</sub>-Mediated Coupling of Acetylene: Insertion of C═X Bonds into Rhodacyclopentadienes and Brønsted Acid Cocatalyzed Hydrogenolysis of Organorhodium Intermediates
    作者:Vanessa M. Williams、Jong Rock Kong、Byoung Joon Ko、Yogita Mantri、Jennifer S. Brodbelt、Mu-Hyun Baik、Michael J. Krische
    DOI:10.1021/ja906225n
    日期:2009.11.11
    rhodium-catalyzed coupling of acetylene to an aldehyde in the absence of hydrogen or Brønsted acid cocatalyst provides the corresponding (Z)-butadienyl ketone, which arises from beta-hydride elimination of the proposed oxarhodacycloheptadiene intermediate, as corroborated by isotopic labeling. Additionally, the putative rhodacyclopentadiene intermediate obtained from the oxidative coupling of acetylene
    氢介导的乙炔与羰基化合物和亚胺偶联的催化机制已使用三种技术进行了检查:(a) ESI-MS 和 ESI-CAD-MS 分析,(b) 计算模型,以及 (c) 实验,其中假定反应中间体被转移到替代反应产物。ESI-MS 对乙炔与 α-酮酯或 N-苯磺酰醛亚胺的氢介导还原偶联反应混合物的分析证实了涉及 C 水平线 X (X = O, NSO(2)Ph) 插入到阳离子环戊二烯中的催化机制通过乙炔氧化二聚和随后的布朗斯台德酸共催化氢解得到的氧杂环庚二烯或阿扎罗达环庚二烯。在α-酮酯存在下1,6-二炔的氢化提供类似的偶联产物。ESI 质谱分析再次证实了涉及羰基插入阳离子环戊二烯的催化机制。对于所有 ESI-MS 实验,多级碰撞激活解离 (CAD) 分析支持离子的结构分配。对所提出的催化机制的进一步支持来自旨在拦截假定的反应中间体并将其转移到替代反应产物的实验。例如,在没有氢或布朗斯台德酸助催化剂的情况下,乙炔与醛的铑催化偶联提供了相应的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 龙胆紫 齐达帕胺 齐诺康唑 齐洛呋胺 齐墩果-12-烯[2,3-c][1,2,5]恶二唑-28-酸苯甲酯 齐培丙醇 齐咪苯 齐仑太尔 黑染料 黄酮,5-氨基-6-羟基-(5CI) 黄酮,6-氨基-3-羟基-(6CI) 黄蜡,合成物 黄草灵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