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1-methyl-1H-indol-5-yl)benzenesulfonamide | 741708-82-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1-methyl-1H-indol-5-yl)benzenesulfonamide
英文别名
5-benzenesulfonamido-1-methylindole;Benzenesulfonamide, N-(1-methyl-1H-indol-5-yl)-;N-(1-methylindol-5-yl)benzenesulfonamide
N-(1-methyl-1H-indol-5-yl)benzenesulfonamide化学式
CAS
741708-82-7
化学式
C15H14N2O2S
mdl
——
分子量
286.354
InChiKey
YZNITIQIAWPYEQ-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489.5±37.0 °C(Predicted)
  • 密度:
    1.28±0.1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5
  • 重原子数:
    20
  • 可旋转键数:
    3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7
  • 拓扑面积:
    59.5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3

SDS

SDS:cd147b2d2ddeca8f40ebd8d298c56430
查看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碘苯N-(1-methyl-1H-indol-5-yl)benzenesulfonamidecesium acetate 、 palladium diacetate 、 三苯基膦 作用下, 以 N,N-二甲基乙酰胺 为溶剂, 反应 48.0h, 以50%的产率得到5-benzenesulfonamido-1-methyl-2-phenylindole
    参考文献:
    名称:
    直接钯催化的吲哚的 C-2 和 C-3 芳基化:区域选择性的机制原理
    摘要:
    我们最近开发了钯催化的吲哚(和其他唑类)直接芳基化方法,其中对游离 (NH)-吲哚和 (NR)-吲哚均观察到高 C-2 选择性。为了提供观察到的选择性(“非亲电”区域选择性)的基本原理,使用 1-甲基吲哚的苯基化作为模型系统进行了机理研究。确定碘苯(零级)、吲哚(一级)和催化剂(一级)的反应级数。这些动力学研究与哈米特图一起为亲电钯化途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此外,还测定了 C-2 和 C-3 位置的动力学同位素效应 (KIEH/D)。对于未发生取代的 C-3 位置(二级 KIE),发现了令人惊讶的大值 1.6,而在 C-2(明显的主要 KIE)发现了一个较小的值 1.2。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机械解释,其特征是亲电钯...
    DOI:
    10.1021/ja043273t
  • 作为产物:
    描述:
    5-硝基吲哚 4-二甲氨基吡啶氢气 、 sodium hydride 作用下, 以 吡啶乙醇N,N-二甲基甲酰胺 为溶剂, 20.0 ℃ 、275.79 kPa 条件下, 生成 N-(1-methyl-1H-indol-5-yl)benzenesulfona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直接CH键芳基化:N取代的吲哚的选择性钯催化C2-芳基化。
    摘要:
    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实用方法,通过该方法,N-取代的吲哚可以在C2位置选择性芳基化,具有良好的收率,较低的催化剂负载量和高度的官能团耐受性。我们的研究发现,两个竞争过程,即所需的交叉偶联和联苯形成,在该反应中起作用。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被证明具有指导意义,并为反应优化提供了有用的指导。在此描述的方法可能被证明在其他催化交叉偶联过程中很有用。
    DOI:
    10.1021/ol0490072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Direct Palladium-Catalyzed C-2 and C-3 Arylation of Indoles:  A Mechanistic Rationale for Regioselectivity
    作者:Benjamin S. Lane、Meghann A. Brown、Dalibor Sames
    DOI:10.1021/ja043273t
    日期:2005.6.1
    We have recently developed palladium-catalyzed methods for direct arylation of indoles (and other azoles) wherein high C-2 selectivity was observed for both free (NH)-indole and (NR)-indole. To provide a rationale for the observed selectivity (“nonelectrophilic” regioselectivity), mechanistic studies were conducted, using the phenylation of 1-methylindole as a model system. The reaction order was determined
    我们最近开发了钯催化的吲哚(和其他唑类)直接芳基化方法,其中对游离 (NH)-吲哚和 (NR)-吲哚均观察到高 C-2 选择性。为了提供观察到的选择性(“非亲电”区域选择性)的基本原理,使用 1-甲基吲哚的苯基化作为模型系统进行了机理研究。确定碘苯(零级)、吲哚(一级)和催化剂(一级)的反应级数。这些动力学研究与哈米特图一起为亲电钯化途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此外,还测定了 C-2 和 C-3 位置的动力学同位素效应 (KIEH/D)。对于未发生取代的 C-3 位置(二级 KIE),发现了令人惊讶的大值 1.6,而在 C-2(明显的主要 KIE)发现了一个较小的值 1.2。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机械解释,其特征是亲电钯...
  • Direct C−H Bond Arylation:  Selective Palladium-Catalyzed C2-Arylation of <i>N</i>-Substituted Indoles
    作者:Benjamin S. Lane、Dalibor Sames
    DOI:10.1021/ol0490072
    日期:2004.8.1
    We present a new, practical method by which N-substituted indoles may be selectively arylated in the C2-position with good yields, low catalyst loadings, and a high degree of functional group tolerance. Our investigation found that two competitive processes, namely, the desired cross-coupling and biphenyl formation, were operative in this reaction. A simple kinetic model was formulated that proved
    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实用方法,通过该方法,N-取代的吲哚可以在C2位置选择性芳基化,具有良好的收率,较低的催化剂负载量和高度的官能团耐受性。我们的研究发现,两个竞争过程,即所需的交叉偶联和联苯形成,在该反应中起作用。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被证明具有指导意义,并为反应优化提供了有用的指导。在此描述的方法可能被证明在其他催化交叉偶联过程中很有用。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 龙胆紫 齐达帕胺 齐诺康唑 齐洛呋胺 齐墩果-12-烯[2,3-c][1,2,5]恶二唑-28-酸苯甲酯 齐培丙醇 齐咪苯 齐仑太尔 黑染料 黄酮,5-氨基-6-羟基-(5CI) 黄酮,6-氨基-3-羟基-(6CI) 黄蜡,合成物 黄草灵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