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S,2R,6S,7R,7aS)-1,2-bis(benzyloxy)-6,7-dihydroxyhexahydro-3H-pyrrolizin-3-one | 878496-37-8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S,2R,6S,7R,7aS)-1,2-bis(benzyloxy)-6,7-dihydroxyhexahydro-3H-pyrrolizin-3-one
英文别名
(1S,2R,6S,7R,8S)-6,7-dihydroxy-1,2-bis(phenylmethoxy)-1,2,5,6,7,8-hexahydropyrrolizin-3-one
(1S,2R,6S,7R,7aS)-1,2-bis(benzyloxy)-6,7-dihydroxyhexahydro-3H-pyrrolizin-3-one化学式
CAS
878496-37-8
化学式
C21H23NO5
mdl
——
分子量
369.417
InChiKey
FMIFIAFUOAZUFC-VYJAJWGX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9
  • 重原子数:
    27
  • 可旋转键数:
    6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8
  • 拓扑面积:
    79.2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5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S,2R,6S,7R,7aS)-1,2-bis(benzyloxy)-6,7-dihydroxyhexahydro-3H-pyrrolizin-3-one乙酸酐吡啶 作用下, 反应 3.0h, 以66%的产率得到(1R,2S,6R,7S,7aR)-6,7-bis(benzyloxy)-5-oxohexahydro-1H-pyrrolizine-1,2-diyl diacetate
    参考文献:
    名称:
    从市售吡喃糖苷灵活多变的立体定向合成多羟基吡咯烷嘧啶。
    摘要:
    含氮的糖类似物,被称为氮杂糖或亚氨基糖,例如多羟基化的哌啶,吡咯烷,吡咯嗪和吲哚唑烷,由于它们具有抑制糖苷酶的能力,因此有可能成为重要的治疗剂。人们急切地寻求能够系统地产生多种这些氮杂糖的合成途径,因为即使是微小的结构或立体化学变化也常常会显着改变抑制程度。描述了从甲基α- d-吡喃葡萄糖苷开始的四羟基化吡咯烷核苷40和41的合成,并将其用作开发多羟基化吡咯烷核苷9的所有立体异构体的模板。以及其他类似的双环多羟基亚氨基糖。该合成中的关键步骤涉及通过同时进行锌还原和所得醛的还原胺化,将卤吡喃糖苷单锅转化为二乙烯基胺。在胺的保护之后,闭环复分解产生多功能的八元环,然后该环经历内部的S N 2环化以形成含烯烃的吡咯烷三酮33。烯烃的二羟基化,然后苄基保护基的氢解产生四羟基化的吡咯烷核苷40和41。
    DOI:
    10.1021/jo051792o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从市售吡喃糖苷灵活多变的立体定向合成多羟基吡咯烷嘧啶。
    摘要:
    含氮的糖类似物,被称为氮杂糖或亚氨基糖,例如多羟基化的哌啶,吡咯烷,吡咯嗪和吲哚唑烷,由于它们具有抑制糖苷酶的能力,因此有可能成为重要的治疗剂。人们急切地寻求能够系统地产生多种这些氮杂糖的合成途径,因为即使是微小的结构或立体化学变化也常常会显着改变抑制程度。描述了从甲基α- d-吡喃葡萄糖苷开始的四羟基化吡咯烷核苷40和41的合成,并将其用作开发多羟基化吡咯烷核苷9的所有立体异构体的模板。以及其他类似的双环多羟基亚氨基糖。该合成中的关键步骤涉及通过同时进行锌还原和所得醛的还原胺化,将卤吡喃糖苷单锅转化为二乙烯基胺。在胺的保护之后,闭环复分解产生多功能的八元环,然后该环经历内部的S N 2环化以形成含烯烃的吡咯烷三酮33。烯烃的二羟基化,然后苄基保护基的氢解产生四羟基化的吡咯烷核苷40和41。
    DOI:
    10.1021/jo051792o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 Flexible Stereospecific Synthesis of Polyhydroxylated Pyrrolizidines from Commercially Available Pyranosides
    作者:Ellen M. Sletten、Louis J. Liotta
    DOI:10.1021/jo051792o
    日期:2006.2.1
    degree of inhibition. The synthesis of tetrahydroxylated pyrrolizidines 40 and 41 starting from methyl α-d-glucopyranoside is described and will be used as a template to develop syntheses of all the stereoisomers of polyhydroxylated pyrrolizidine 9 as well as other analogous bicyclic polyhydroxylated iminosugars. The key steps in this synthesis involve a one-pot conversion of a halopyranoside to a divinylamine
    含氮的糖类似物,被称为氮杂糖或亚氨基糖,例如多羟基化的哌啶,吡咯烷,吡咯嗪和吲哚唑烷,由于它们具有抑制糖苷酶的能力,因此有可能成为重要的治疗剂。人们急切地寻求能够系统地产生多种这些氮杂糖的合成途径,因为即使是微小的结构或立体化学变化也常常会显着改变抑制程度。描述了从甲基α- d-吡喃葡萄糖苷开始的四羟基化吡咯烷核苷40和41的合成,并将其用作开发多羟基化吡咯烷核苷9的所有立体异构体的模板。以及其他类似的双环多羟基亚氨基糖。该合成中的关键步骤涉及通过同时进行锌还原和所得醛的还原胺化,将卤吡喃糖苷单锅转化为二乙烯基胺。在胺的保护之后,闭环复分解产生多功能的八元环,然后该环经历内部的S N 2环化以形成含烯烃的吡咯烷三酮33。烯烃的二羟基化,然后苄基保护基的氢解产生四羟基化的吡咯烷核苷40和41。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颈花脒 罗拉西坦 矛裂碱 甲基六氢-1H-吡咯里嗪-1-羧酸酯 瓶千里光碱N-氧化物 新瓶草千里光碱 异款冬碱 季普拉嗪 四氢-1H-吡咯里嗪-2(3H)-酮 四氢-1H-吡咯烷-7a(5H)-乙酸 四氢-1H-吡咯并吡咯烷-7a(5H)-乙胺二盐酸盐 四氢-1H-吡咯嗪-7a(5h)-乙酸乙酯 响铃豆碱 去甲一叶秋碱 六氢-吡咯嗪-1-酮 六氢-3-(羟甲基)-1H-吡咯里嗪-1,2,7-三醇 六氢-1H-吡咯里嗪-2-羧酸 六氢-1H-吡咯里嗪 六氢-1H-吡咯嗪-7A-甲腈 倒千里光裂醇 二[[(1R,8R)-2,3,5,6,7,8-六氢-1H-吡咯里嗪-1-基]甲基]2,4-二(4-羟基苯基)环丁烷-1,3-二羧酸酯 [(1S,8R)-2,3,5,6,7,8-六氢-1H-吡咯里嗪-1-基]甲醇 [(1S,7R,8R)-7-[(Z)-2-甲基丁-2-烯酰基]氧基-2,3,5,6,7,8-六氢-1H-吡咯里嗪-1-基]甲基 (Z)-2-(羟基甲基)丁-2-烯酸酯 7a-乙氧基-7,7-二甲基六氢-3H-吡咯里嗪-3-酮 7Alpha-双稠吡咯啶-乙酸盐酸盐 7Alpha-双稠吡咯啶-乙腈 7-甲基六氢-1H-吡咯里嗪-1-酮 7,8-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 5-甲氧羰基甲基-1-氮杂双环[3.3.0]辛烷 5-氧代六氢-1H-吡咯里嗪-1-甲醛 5-(2-氨基乙基)-1-氮杂双环[3.3.0]辛烷 2,3,5,6,7,8-六氢-1H-吡咯里嗪-1-胺 1-氮杂二环[2.2.1]庚烷,3-(5-异[口噁]唑基)-,外-(9CI) (六氢-1H-吡咯里嗪-7A-基)甲胺 (Z)-2-甲基-2-丁烯酸[(1S,2R,7aS)-六氢-1-羟基甲基-1H-吡咯里嗪-2-基]酯 (Z)-2-甲基-2-丁烯酸[(1S,2R,7aR)-六氢-2beta-羟基-1H-吡咯里嗪-1beta-基]甲基酯 (7aS)-六氢-3H-吡咯里嗪-3-酮 (7aS)-2-甲基四氢-1H-吡咯里嗪-1,3(2H)-二酮 (7R,7aR)-7-异丙基六氢-3H-吡咯里嗪-3-酮 (2S,3S)-2,3-二羟基-2-异丙基丁酸[(1R,7aalpha)-六氢-1H-吡咯里嗪-1-基]甲基酯 (2S,3R)-2,3-二羟基-2-异丙基丁酸[(1R,7aR)-六氢-1H-吡咯里嗪-1-基]甲基酯 (2S,3R)-2,3-二羟基-2-异丙基丁酸 [(1R,7aS)-2,3,5,6,7,7a-六氢-1H-吡咯里嗪-1-基]甲酯 (1S-(1alpha,2alpha,7aalpha))-六氢-2-羟基-2-甲基-1H-吡咯里嗪-1-羧酸甲酯 (1R,8S)-3-氧代-1,2,5,6,7,8-六氢吡咯里嗪e-1-甲醛 (1R,8S)-1-甲基六氢-1H-吡咯嗪 (1R,8R)-7-亚甲基-1,2,3,5,6,8-六氢吡咯里嗪-1-醇 (1R,7aS)-1-[[[(2S,3R)-2,3-二羟基-2-异丙基丁酰基]氧基]甲基]六氢-1H-吡咯里嗪4-氧化物 (1R,7S,8R)-7-(羟基甲基)-2,3,5,6,7,8-六氢-1H-吡咯里嗪-1-醇 (1R,6S,7S,8R)-7-(羟甲基)-2,3,5,6,7,8-六氢-1H-吡咯嗪-1,6-二醇 (1R,2R,3R,7S,8S)-3-(羟基甲基)-2,3,5,6,7,8-六氢-1H-吡咯里嗪-1,2,7-三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