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6,8-dimethyl-2-phenylquinoline | 856096-69-0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6,8-dimethyl-2-phenylquinoline
英文别名
——
6,8-dimethyl-2-phenylquinoline化学式
CAS
856096-69-0
化学式
C17H15N
mdl
——
分子量
233.313
InChiKey
BVWXKDSVXIYSJC-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6
  • 重原子数:
    18
  • 可旋转键数:
    1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2
  • 拓扑面积:
    12.9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1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6,8-dimethyl-2-phenylquinoline乙醇sodium 作用下, 生成 6,8-dimethyl-2-phenyl-1,2,3,4-tetrahydro-quinoline
    参考文献:
    名称:
    Kaku, Yakugaku Zasshi/Journal of the Pharmaceutical Society of Japan, 1928, vol. 48, p. 97
    摘要:
    DOI:
  • 作为产物:
    描述:
    Cinnamyl-(2,4-dimethylphenyl)-amin氧气 、 tris(p-bromophenylammoniumyl) hexachloroantimonate 作用下, 以 乙腈 为溶剂, 反应 36.0h, 以74%的产率得到6,8-dimethyl-2-phenylquinoline
    参考文献:
    名称:
    从N-肉桂基苯胺到sp3 C的2-芳基喹啉的意外构造?催化自由基阳离子盐诱导的H有氧氧化
    摘要:
    cinnamylanilines的一个意想不到的反应物通过的自由基阳离子盐诱导有氧氧化实现SP 3 Ç  H键,从而提供了一系列的2- arylquinolines。机理研究表明,肉桂基苯胺被氧化成亚胺,亚胺被相应的亚胺分解生成的苯胺攻击。进一步分子内环化和芳构化后,获得了2-芳基喹啉。该反应提供了一种从容易获得的起始原料中构建2-芳基喹啉的新方法。
    DOI:
    10.1002/adsc.201500574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Divergent Syntheses of Indoles and Quinolines Involving N1–C2–C3 Bond Formation through Two Distinct Pd Catalyses
    作者:Su San Jang、Young Ho Kim、So Won Youn
    DOI:10.1021/acs.orglett.0c02898
    日期:2020.12.4
    annulative couplings of 2-alkenylanilines with aldehydes using alcohols as both the solvent and hydrogen source have been developed. These domino processes allow divergent syntheses of two significant N-heterocycles, indoles and quinolines, from the same substrate by tuning reaction parameters, which seems to invoke two distinct mechanisms. The nature of the ligand and alcoholic solvent had a profound
    已经开发了使用醇作为溶剂和氢源的Pd催化的2-链烯基苯胺与醛的环状偶联。这些多米诺过程允许通过调节反应参数从同一底物上不同的合成两个重要的N杂环(吲哚喹啉),这似乎调用了两种不同的机制。配体和醇溶剂的性质对这些方案的选择性和效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吲哚的形成是通过克服两个重大挑战而实现的:烯烃的区域选择性加氢palpalpalation和随后的Csp 3 -Pd物种与反应性较低的亚胺之间的后续反应。
  • Kaku, Yakugaku Zasshi/Journal of the Pharmaceutical Society of Japan, 1927, # 545, p. 91
    作者:Kaku
    DOI:——
    日期:——
  • Ardaschew; Tertow, Zhurnal Obshchei Khimii, 1956, vol. 26, p. 218,220; engl. Ausg. S. 233, 234
    作者:Ardaschew、Tertow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