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4-bromo-1-methyl-3,5-dinitropyrazole | 32683-45-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4-bromo-1-methyl-3,5-dinitropyrazole
英文别名
4-Bromo-1-methyl-3,5-dinitro-1H-pyrazole
4-bromo-1-methyl-3,5-dinitropyrazole化学式
CAS
32683-45-7
化学式
C4H3BrN4O4
mdl
——
分子量
250.996
InChiKey
LMYUYWQHNLQBNG-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2
  • 重原子数:
    13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5
  • 拓扑面积:
    110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5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3-羟基苯硼酸4-bromo-1-methyl-3,5-dinitropyrazole(1,1'-bis(diphenylphosphino)ferrocene)palladium(II) dichloridepotassium carbonate三苯基膦 作用下, 以 1,4-二氧六环 为溶剂, 以73 %的产率得到3-(1-methyl-3,5-dinitro-1H-pyrazol-4-yl)phenol
    参考文献:
    名称:
    多硝基官能化 4-苯基-1H-吡唑作为耐热炸药
    摘要:
    通过碳-碳键将N-甲基-3,5-二硝基吡唑与多硝基苯部分偶联,合成了一类新型耐热炸药。N-甲基-4-溴-3,5-二硝基吡唑和4-氯/3-羟基-苯基硼酸之间的简单Pd(0)基Suzuki交叉偶联反应,随后硝化、胺化和氧化导致形成C –C 连接的五硝基高能衍生物6和10。还探索了各种其他含能衍生物,例如氨基 ( 5 )、叠氮基 ( 7 )、硝基氨基 ( 8 ) 和含能盐 ( 11-14 ),以微调其特性。所有化合物均使用 IR、NMR [ 1 H, 13 C{ 1 H}]、差示扫描量热法 (DSC)、元素分析和 HRMS 研究进行了彻底表征。化合物5、10和13通过15 N NMR进一步表征, 6和14的晶体结构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研究得到证实。探索了所有含能化合物的物理化学和能量特性。合成的大多数化合物表现出较高的热稳定性(分解温度T dec > 250 ℃),其中化合物5和6表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分解温度高于300
    DOI:
    10.1039/d3ob00949a
  • 作为产物:
    描述:
    4-溴-1-甲基-3-硝基-1H-吡唑-5-羧酸硫酸硝酸 作用下, 反应 2.0h, 以69%的产率得到4-bromo-1-methyl-3,5-dinitropyrazole
    参考文献:
    名称:
    Manaev, Yu. A.; Andreeva, M. A.; Perevalov, V. P., Journal of general chemistry of the USSR, 1982, vol. 52, # 11, p. 2291 - 2296
    摘要:
    DOI: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Perevalov, V. P.; Manaev, Yu. A.; Andreeva, M. A., Journal of general chemistry of the USSR, 1985, vol. 55, # 4, p. 787 - 789
    作者:Perevalov, V. P.、Manaev, Yu. A.、Andreeva, M. A.、Stepanov, B. I.
    DOI:——
    日期:——
  • Nitration of 4-halo-1-methylpyrazoles in sulfuric acid
    作者:V. P. Perevalov、Yu. A. Manaev、L. I. Baryshnenkova、E. �. Kanep、M. A. Andreeva、B. I. Stepanov
    DOI:10.1007/bf00476537
    日期:1987.10
  • CHANG K.; GRIMMETT M. R.; WARD D. D.; WEAVERS R. T., AUSTRAL. J. CHEM., 1979, 32, NO 8, 1727-1734
    作者:CHANG K.、 GRIMMETT M. R.、 WARD D. D.、 WEAVERS R. T.
    DOI:——
    日期:——
  • MANAEV, YU. A.;ANDREEVA, M. A.;PEREVALOV, V. P.;STEPANOV, B. I.;DUBROVSKA+, ZH. OBSHCH. XIMII, 1982, 52, N 11, 2592-2598
    作者:MANAEV, YU. A.、ANDREEVA, M. A.、PEREVALOV, V. P.、STEPANOV, B. I.、DUBROVSKA+
    DOI:——
    日期:——
  • PEREVALOV, V. P.;MANAEV, YU. A.;ANDREEVA, M. A.;STEPANOV, B. I., ZH. OBSHCH. XIMII, 1985, 55, N 4, 882-885
    作者:PEREVALOV, V. P.、MANAEV, YU. A.、ANDREEVA, M. A.、STEPANOV, B. I.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