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Cobalt(2+);2-formyl-6-methoxyphenolate | 13928-28-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Cobalt(2+);2-formyl-6-methoxyphenolate
英文别名
——
Cobalt(2+);2-formyl-6-methoxyphenolate化学式
CAS
13928-28-4
化学式
C16H14CoO6
mdl
——
分子量
361.277
InChiKey
CJLKWIQLADRKTF-UHFFFAOYSA-L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16
  • 重原子数:
    23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2
  • 拓扑面积:
    98.7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6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Cobalt(2+);2-formyl-6-methoxyphenolateN,N-双(3-氨丙基)甲胺甲醇 为溶剂, 以75%的产率得到Co(3-MeO-SMDPT)
    参考文献:
    名称:
    在2,6-二叔丁基苯酚与席夫钴(II)席夫碱配合物的氧合反应中过氧喹诺酮钴(III)配合物的区域选择性形成
    摘要:
    在质子惰性溶剂(例如CH 2 Cl 2,thf和dmf(thf =四氢呋喃,dmf =二甲基甲酰胺)中,用五坐标的席夫碱钴(II)Schiff碱络合氧化2,6-二叔丁基苯酚,已发现导致过氧喹诺酮钴(III)配合物的区域选择性形成。区域选择性取决于所用苯酚的4位上取代基的性质:4-烷基-2,6-二叔丁基苯酚(1)提供过氧-对-喹啉钴(III)配合物,而过氧-邻由4-芳基-2,6-二叔丁基苯酚(4)形成喹诺酮络合物。氧合作用的起始是超氧杂钴(III)提取氢。)酚类化合物,得到相应的苯氧基自由基(10)。随后用钴(II)物种快速还原(10),生成了苯并三价酚(III)配合物中间体,其中掺入了双氧。氧化的区域选择性归因于苯酚钴(III)配合物中间体的形成。所述过氧的晶体p -quinolatocobalt(III)复合物(2a)中是斜方晶系,空间群P 2 1 2 1 2 1,具有一个= 33.749(11),b
    DOI:
    10.1039/dt9810001504
  • 作为产物:
    描述:
    邻香草醛 、 cobalt(II) acetate 以 乙醇 为溶剂, 生成 Cobalt(2+);2-formyl-6-methoxyphenolate
    参考文献:
    名称:
    水杨醛-钴(II)催化仲醇对吲哚的C-H烷氧基化
    摘要:
    通过钴催化与仲醇的交叉脱氢偶联反应,开发了一种直接有效的通过吲哚 C-H 烷氧基化合成受阻吲哚醚的方案。水杨醛-Co(II)催化剂的选择使得反应能够在不添加酸或碱的条件下在有限的醇存在下进行。该方案对吲哚和仲醇具有广泛的底物范围,并表现出良好的功能耐受性。克级反应和产品的进一步多样化证明了合成应用。初步的机理研究表明,C-H 键的活化不是反应的速率决定步骤。
    DOI:
    10.1021/acs.joc.3c02582
  • 作为试剂:
    描述:
    吲哚草酰氯Cobalt(2+);2-formyl-6-methoxyphenolate 、 sodium hydride 、 三乙胺N,N-二甲基甲酰胺 、 sodium hydroxide 、 silver(l) oxid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乙醇二氯甲烷乙酸乙酯1,2-二氯乙烷 、 mineral oil 为溶剂, 反应 45.25h,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水杨醛-钴(II)催化仲醇对吲哚的C-H烷氧基化
    摘要:
    通过钴催化与仲醇的交叉脱氢偶联反应,开发了一种直接有效的通过吲哚 C-H 烷氧基化合成受阻吲哚醚的方案。水杨醛-Co(II)催化剂的选择使得反应能够在不添加酸或碱的条件下在有限的醇存在下进行。该方案对吲哚和仲醇具有广泛的底物范围,并表现出良好的功能耐受性。克级反应和产品的进一步多样化证明了合成应用。初步的机理研究表明,C-H 键的活化不是反应的速率决定步骤。
    DOI:
    10.1021/acs.joc.3c02582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Regioselective formation of peroxyquinolatocobalt(III) complexes in the oxygenation of 2,6-di-t-butylphenols with cobalt(II) Schiff-base complexes
    作者:Akira Nishinaga、Haruo Tomita、Kanji Nishizawa、Teruo Matsuura、Shunichiro Ooi、Ken Hirotsu
    DOI:10.1039/dt9810001504
    日期:——
    The oxygenation of 2,6-di-t-butylphenols with five-co-ordinate cobalt(II) Schiff-base complexes in aprotic solvents, such as CH2Cl2, thf, and dmf (thf = tetrahydrofuran, dmf = dimethylformamide), has been found to result in regioselective formation of peroxyquinolatocobalt(III) complexes. The regioselectivity depends on the nature of the substituent at the 4-position of the phenol used: 4-alkyl-2,6-di-t-butylphenols
    在质子惰性溶剂(例如CH 2 Cl 2,thf和dmf(thf =四氢呋喃,dmf =二甲基甲酰胺)中,用五坐标的席夫碱钴(II)Schiff碱络合氧化2,6-二叔丁基苯酚,已发现导致过氧喹诺酮钴(III)配合物的区域选择性形成。区域选择性取决于所用苯酚的4位上取代基的性质:4-烷基-2,6-二叔丁基苯酚(1)提供过氧-对-喹啉钴(III)配合物,而过氧-邻由4-芳基-2,6-二叔丁基苯酚(4)形成喹诺酮络合物。氧合作用的起始是超氧杂钴(III)提取氢。)酚类化合物,得到相应的苯氧基自由基(10)。随后用钴(II)物种快速还原(10),生成了苯并三价酚(III)配合物中间体,其中掺入了双氧。氧化的区域选择性归因于苯酚钴(III)配合物中间体的形成。所述过氧的晶体p -quinolatocobalt(III)复合物(2a)中是斜方晶系,空间群P 2 1 2 1 2 1,具有一个= 33.749(11),b
  • Salicylaldehyde-Cobalt(II)-Catalyzed C–H Alkoxylation of Indoles with Secondary Alcohols
    作者:Mao-Gui Huang、Yu-Yan Tan、Meng-Ting Ai、Xiao-Hong Chen、Hai-Bing Xu、Yue-Jin Liu
    DOI:10.1021/acs.joc.3c02582
    日期:2024.4.5
    cobalt-catalyzed cross-dehydrogenative coupling reaction with secondary alcohols. The selection of the salicylaldehyde-Co(II) catalyst enables the reaction to proceed under conditions without acid or base addition in the presence of limited alcohols. The protocol has broad substrate scope for both indole and secondary alcohols and exhibits good functional tolerance. The synthetic applications are proven
    通过钴催化与仲醇的交叉脱氢偶联反应,开发了一种直接有效的通过吲哚 C-H 烷氧基化合成受阻吲哚醚的方案。水杨醛-Co(II)催化剂的选择使得反应能够在不添加酸或碱的条件下在有限的醇存在下进行。该方案对吲哚和仲醇具有广泛的底物范围,并表现出良好的功能耐受性。克级反应和产品的进一步多样化证明了合成应用。初步的机理研究表明,C-H 键的活化不是反应的速率决定步骤。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 龙胆紫 齐达帕胺 齐诺康唑 齐洛呋胺 齐墩果-12-烯[2,3-c][1,2,5]恶二唑-28-酸苯甲酯 齐培丙醇 齐咪苯 齐仑太尔 黑染料 黄酮,5-氨基-6-羟基-(5CI) 黄酮,6-氨基-3-羟基-(6CI) 黄蜡,合成物 黄草灵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