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2-(2,5-Ditert-butyl-N-carbonochloridothioylanilino)ethyl]-N-(2,5-ditert-butylphenyl)carbamothioyl chloride | 886489-13-0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2-(2,5-Ditert-butyl-N-carbonochloridothioylanilino)ethyl]-N-(2,5-ditert-butylphenyl)carbamothioyl chloride
英文别名
——
N-[2-(2,5-Ditert-butyl-N-carbonochloridothioylanilino)ethyl]-N-(2,5-ditert-butylphenyl)carbamothioyl chloride化学式
CAS
886489-13-0
化学式
C32H46Cl2N2S2
mdl
——
分子量
593.769
InChiKey
JZULVSRGOIBSMS-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2.3
  • 重原子数:
    38
  • 可旋转键数:
    9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6
  • 拓扑面积:
    70.7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N-[2-(2,5-Ditert-butyl-N-carbonochloridothioylanilino)ethyl]-N-(2,5-ditert-butylphenyl)carbamothioyl chloride二戊胺 反应 24.0h, 以95%的产率得到1-[2-[2,5-ditert-butyl-N-(dipentylcarbamothioyl)anilino]ethyl]-1-(2,5-ditert-butylphenyl)-3,3-dipentylthiourea
    参考文献:
    名称:
    双(硫脲)配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在需氧条件下Pd催化Heck和Suzuki反应中的应用
    摘要:
    已经设计并合成了新的、庞大的 N,N-二取代无环和环状双(硫脲)配体。它们的钯 (0) 配合物非常稳定,是有氧条件下芳基碘化物和溴化物的 Heck 和 Suzuki 偶联反应的活性催化剂。在偶联反应中实现了良好的 TON 和 TOF [对于 PhI,TON 高达 1000000 和 TOF 高达 200000 (h(-1));对于活化的芳基溴,TONs 高达 89000]。此外,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以更多地了解这些催化剂的性质。发现活性催化剂是含有比例为 1:1 的双(硫脲)和 Pd 的螯合物。然而,与单硫脲不同,当双(硫脲)和 Id 以 2:1 的比例结合时,会发生进一步的配位以产生配位饱和的复合物;该配合物在偶联反应中无催化活性。((c)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69451 Weinheim, Germany, 2006)。
    DOI:
    10.1002/ejoc.200500644
  • 作为产物:
    描述:
    硫光气N~1~,N~2~-Bis(2,5-di-tert-butylphenyl)ethane-1,2-diamine三乙胺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以60%的产率得到N-[2-(2,5-Ditert-butyl-N-carbonochloridothioylanilino)ethyl]-N-(2,5-ditert-butylphenyl)carbamothioyl chloride
    参考文献:
    名称:
    双(硫脲)配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在需氧条件下Pd催化Heck和Suzuki反应中的应用
    摘要:
    已经设计并合成了新的、庞大的 N,N-二取代无环和环状双(硫脲)配体。它们的钯 (0) 配合物非常稳定,是有氧条件下芳基碘化物和溴化物的 Heck 和 Suzuki 偶联反应的活性催化剂。在偶联反应中实现了良好的 TON 和 TOF [对于 PhI,TON 高达 1000000 和 TOF 高达 200000 (h(-1));对于活化的芳基溴,TONs 高达 89000]。此外,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以更多地了解这些催化剂的性质。发现活性催化剂是含有比例为 1:1 的双(硫脲)和 Pd 的螯合物。然而,与单硫脲不同,当双(硫脲)和 Id 以 2:1 的比例结合时,会发生进一步的配位以产生配位饱和的复合物;该配合物在偶联反应中无催化活性。((c)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69451 Weinheim, Germany, 2006)。
    DOI:
    10.1002/ejoc.200500644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Thiourea compositions and uses thereof
    申请人:Yang Dan
    公开号:US20050215783A1
    公开(公告)日:2005-09-29
    The invention provides N,N′-disubstituted monothiourea or bis-thiourea-Pd(0) complexes that are useful as catalysts for palladium-catalyzed Heck reaction of aryl iodides and bromides with olefins, and as catalysts for palladium catalyzed Suzuki reactions of organoboric compounds and aryl halides.
    该发明提供了N,N'-二取代单硫脲或双硫脲-Pd(0)配合物,可用作钯催化的阿尔基碘和溴化物与烯烃的赫克反应的催化剂,以及用作钯催化的有机硼化合物和芳基卤化物的铂催化铜促进的苏齐反应的催化剂。
  • The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Bis(thiourea) Ligand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Pd-Catalyzed Heck and Suzuki Reactions Under Aerobic Conditions
    作者:Wei Chen、Rui Li、Bo Han、Bang-Jing Li、Ying-Chun Chen、Yong Wu、Li-Sheng Ding、Dan Yang
    DOI:10.1002/ejoc.200500644
    日期:2006.3
    New, bulky N,N-disubstituted acyclic and cyclic bis(thiourea) ligands have been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Their palladium(0) complexes are very stable and are active catalysts for Heck and Suzuki coupling reactions of aryl iodides and bromides under aerobic conditions. Good TONs and TOFs were achieved in the coupling reactions [for PhI, TONs up to 1000000 and TOFs up to 200000 (h(-1)); for activated
    已经设计并合成了新的、庞大的 N,N-二取代无环和环状双(硫脲)配体。它们的钯 (0) 配合物非常稳定,是有氧条件下芳基碘化物和溴化物的 Heck 和 Suzuki 偶联反应的活性催化剂。在偶联反应中实现了良好的 TON 和 TOF [对于 PhI,TON 高达 1000000 和 TOF 高达 200000 (h(-1));对于活化的芳基溴,TONs 高达 89000]。此外,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以更多地了解这些催化剂的性质。发现活性催化剂是含有比例为 1:1 的双(硫脲)和 Pd 的螯合物。然而,与单硫脲不同,当双(硫脲)和 Id 以 2:1 的比例结合时,会发生进一步的配位以产生配位饱和的复合物;该配合物在偶联反应中无催化活性。((c)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69451 Weinheim, Germany, 2006)。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 龙胆紫 齐达帕胺 齐诺康唑 齐洛呋胺 齐墩果-12-烯[2,3-c][1,2,5]恶二唑-28-酸苯甲酯 齐培丙醇 齐咪苯 齐仑太尔 黑染料 黄酮,5-氨基-6-羟基-(5CI) 黄酮,6-氨基-3-羟基-(6CI) 黄蜡,合成物 黄草灵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