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3-methyl-4-(2-methoxyphenyl)-3-buten-2-one | 60438-51-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3-methyl-4-(2-methoxyphenyl)-3-buten-2-one
英文别名
3-Methyl-4-(2-methoxy-phenyl)-buten-(3)-on-(2);1-(2-Methoxy-phenyl)-2-methyl-buten-(1)-on-(3);3-(2-Methoxybenzyliden)-2-butanon;4-(2-Methoxyphenyl)-3-methylbut-3-en-2-one
3-methyl-4-(2-methoxyphenyl)-3-buten-2-one化学式
CAS
60438-51-9
化学式
C12H14O2
mdl
——
分子量
190.242
InChiKey
VRMHHUGKIZTMOO-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311.9±17.0 °C(Predicted)
  • 密度:
    1.031±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2
  • 重原子数:
    14
  • 可旋转键数:
    3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5
  • 拓扑面积:
    26.3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SDS

SDS:5a636f42769308f20caaa75b99e86469
查看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3-methyl-4-(2-methoxyphenyl)-3-buten-2-one 在 yeast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type II 、 作用下, 反应 72.0h, 以28%的产率得到4-(2-methoxyphenyl)-3-methyl-2-butanone
    参考文献:
    名称:
    α-乙酰氧基甲基烯酮的生物还原:烯化酶催化SN2'机理的建议
    摘要:
    (Z)-3-乙酰氧基甲基-4-R-3-丁烯-2-酮(R =芳基,烷基)和(Z)-3-甲基-4-R-3-丁烯-2-丁烯(R =芳基)合成并通过酿酒酵母进行还原,分别产生(R)-和(S)-4-R-3甲基丁烷-2-。这种立体化学控制策略适用于对映体过量至中度过量的(R)-和(S)-Tropional®的合成。其他(Z)-3-酰氧基甲基-4-苯基-3-丁烯-2-酮的行为与(Z)-3-乙酰氧基甲基对应物和酰化的Morita-Baylis-Hillman加合物1-乙酰氧基-2-亚甲基-1-苯基丁烷-3-酮通过三种不同的反应途径生成了带有或不带有乙酰氧基的产物混合物。除了使用全细胞的实验外,使用分离的烯还原酶的实验还表明,在生物催化级联反应中发生乙酰氧基丢失的主要途径是S N 2'型反应,而不是正式的氢加成反应。消除乙酸。最后,相关的乙基烯酮被酵母白色念珠菌对映体选择性还原,产生(R)-和(S)还原产物,取决于起始原料中乙酰氧基的存在。
    DOI:
    10.1002/adsc.201600601
  • 作为产物:
    描述:
    邻甲氧基苯甲醛丁酮 在 zinc(II) chloride 作用下, 生成 3-methyl-4-(2-methoxyphenyl)-3-buten-2-one
    参考文献:
    名称:
    铜 (II) 离子促进醛与酮的羟醛缩合。金属醛缩酶化学模型方向
    摘要:
    研究了芳香醛(例如 1 到 4 和 7 到 13)和脂肪醛(例如 5 和 6)与许多由铜 (II) 离子促进的酮的羟醛缩合反应。铜 (II) 离子特别促进了反应,而锌、钴 (II)、锰 (II) 和镁等金属离子作为催化剂非常不活泼。在 Claisen-Schmidt 类型的反应中,除 7 和 8 之外的所有醛都与除乙酰乙酸乙酯、乙腈和硝基甲烷以外的所有脂肪族酮反应不同程度。乙酰丙酮得到Knoevenagel类型的缩合产物。在醛与 2-丁酮的反应中,醛会区域特异性地攻击 2-丁酮 C3 处的亚甲基。胺类抑制反应,同时观察到锌或钴 (II) 的共存效应。结果表明,在铜(II)离子促进的反应中,存在的底物选择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酮的种类。结果,可能...
    DOI:
    10.1246/bcsj.49.1369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ldol Condensation of Aldehydes with Ketones Promoted by the Copper(II) Ion. Orientation to the Chemical Model for Metalloaldolases
    作者:Masaaki Iwata、Sakae Emoto
    DOI:10.1246/bcsj.49.1369
    日期:1976.5
    condensation reactions of aromatic aldehydes such as 1 through 4 and 7 through 13, and aliphatic aldehydes such as 5 and 6, with a number of ketones promoted by the copper(II) ion were examined. The reactions were specifically promoted by the copper(II) ion, while such metal ions as zinc, cobalt(II), manganese(II), and magnesium were quite inactive as catalysts. All the aldehydes but 7 and 8 reacted with
    研究了芳香醛(例如 1 到 4 和 7 到 13)和脂肪醛(例如 5 和 6)与许多由铜 (II) 离子促进的酮的羟醛缩合反应。铜 (II) 离子特别促进了反应,而锌、钴 (II)、锰 (II) 和镁等金属离子作为催化剂非常不活泼。在 Claisen-Schmidt 类型的反应中,除 7 和 8 之外的所有醛都与除乙酰乙酸乙酯、乙腈和硝基甲烷以外的所有脂肪族酮反应不同程度。乙酰丙酮得到Knoevenagel类型的缩合产物。在醛与 2-丁酮的反应中,醛会区域特异性地攻击 2-丁酮 C3 处的亚甲基。胺类抑制反应,同时观察到锌或钴 (II) 的共存效应。结果表明,在铜(II)离子促进的反应中,存在的底物选择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酮的种类。结果,可能...
  • Bioreduction of α-Acetoxymethyl Enones: Proposal for an S<sub>N</sub>2′ Mechanism Catalyzed by Enereductase
    作者:Bruno R. S. Paula、Davila Zampieri、J. Augusto R. Rodrigues、Paulo J. S. Moran
    DOI:10.1002/adsc.201600601
    日期:2016.11.17
    acylated Morita–Baylis–Hillman adduct 1acetoxy‐2‐methylene‐1‐phenylbutan‐3‐one produced a mixture of products, with and without the acetoxy group, via three different reaction pathways. In addition to experiments employing whole cells, those in which isolated enereductases were used suggested that the main pathway through which the loss of the acetoxy group occurs during the biocatalytic cascade is an SN2′‐type
    (Z)-3-乙酰氧基甲基-4-R-3-丁烯-2-酮(R =芳基,烷基)和(Z)-3-甲基-4-R-3-丁烯-2-丁烯(R =芳基)合成并通过酿酒酵母进行还原,分别产生(R)-和(S)-4-R-3甲基丁烷-2-。这种立体化学控制策略适用于对映体过量至中度过量的(R)-和(S)-Tropional®的合成。其他(Z)-3-酰氧基甲基-4-苯基-3-丁烯-2-酮的行为与(Z)-3-乙酰氧基甲基对应物和酰化的Morita-Baylis-Hillman加合物1-乙酰氧基-2-亚甲基-1-苯基丁烷-3-酮通过三种不同的反应途径生成了带有或不带有乙酰氧基的产物混合物。除了使用全细胞的实验外,使用分离的烯还原酶的实验还表明,在生物催化级联反应中发生乙酰氧基丢失的主要途径是S N 2'型反应,而不是正式的氢加成反应。消除乙酸。最后,相关的乙基烯酮被酵母白色念珠菌对映体选择性还原,产生(R)-和(S)还原产物,取决于起始原料中乙酰氧基的存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