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3,4-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 俗称“摇头丸”)是一种手性药物,在人体内主要通过脱甲氧基反应代谢为3,4-二羟基甲基苯丙胺(HHMA)。最近,人们对MDMA代谢产物(尤其是5-(N-乙酰半胱氨酸S-基)-N-甲基-a-甲基多巴胺,命名为5-NAC-HHMA)在MDMA神经毒性中可能起的作用重新产生了兴趣。然而,由于之前体外研究中使用的5-NAC-HHMA前体HHMA为外消旋体,因此未考虑MDMA的手性。由于需要考虑这种手性药物的立体化学,首次报道了R-(-)-HHMA的全合成。以L-DOPA为手性来源,通过七个步骤成功制备了R-(-)-HHMA,总产率为30%,对映体过量为99.5%。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人多巴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中碘化丙啶的摄入量,以及通过特定检测氧化毒性的大肠杆菌平板测试,进一步确定了R-(-)-HHMA及其相关儿茶酚胺的细胞毒性。两种测试系统中观察到的毒性的良好相关性表明,SH-SY5Y细胞对氧化毒性敏感,而细胞死亡(坏死)则主要由还原活性醌类中心产生的活性氧介导。相比之下,3,4-二甲氧基甲基苯丙胺(MMMA),即具有保护性儿茶酚基团的HHMA合成前体,在细菌测定中无毒性,表明其毒性与氧化应激增加无关。最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有必要区分归因于MDMA本身(也具有保护性儿茶酚基团)的毒性,以及依赖于MDMA生物转化生成儿茶酚代谢物(如HHMA和硫醚结合物)的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