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间碳硼烷 | 16986-24-6

中文名称
间碳硼烷
中文别名
m-碳硼烷;M-碳硼烷
英文名称
m-Carborane
英文别名
——
间碳硼烷化学式
CAS
16986-24-6
化学式
C2H2B10
mdl
——
分子量
134.2
InChiKey
JTWJUVSLJRLZFF-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272 °C
  • 溶解度:
    可溶于氯仿、甲醇(少许)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13
  • 重原子数:
    12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1.0
  • 拓扑面积:
    0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0

安全信息

  • TSCA:
    Y
  • 危险品标志:
    Xn
  • 安全说明:
    S26,S36/37/39,S37/39
  • 危险类别码:
    R22,R36/37/38
  • WGK Germany:
    3
  • 海关编码:
    29420000
  • RTECS号:
    HS9290000

SDS

SDS:8f882233ec97b20338d82dacb0d94646
查看

制备方法与用途

概述

间碳硼烷C2B10H12具有二十面体结构,是最早发现并制备的二十面体碳硼烷。随后,研究开发了将邻位衍生物异构化为间位和对位异构体的方法。例如,在高温(600℃)下,通过热管流过的过程,邻-甲基可以重排或异构化为间-甲基。然而,这种在高温下的方法可能导致间碳硼烷蒸气接触空气时燃烧或爆炸,因此对工业操作没有实际应用。

另一种用于使碳硼烷异构化的方法是在较低温度下将大的甲硅烷基团取代的邻氨基甲酸酯热重排为金属异构体。与上述流动方法不同,这种本体异构化在回流温度下容易发生,并且可以使用常规实验室设备进行。

制备

间碳硼烷的制备步骤如下:将配备有机械搅拌器、氮气入口和温度计的500ml三颈烧瓶中加入可得自商标为Dexsil202的碳硼烷-硅氧烷聚合物(10g)和四氢呋喃(100ml)。一次加入氟化钾溶液(1克KF·2H2O溶于50毫升水中),并同时在冰水浴中搅拌冷却。随后,加入一滴商标为Adogen464的甲基三烷基氯化铵表面活性剂,移除冷却浴,并将两相反应混合物在环境温度下搅拌16小时。

将反应混合物转移至分液漏斗并分离各层。有机层用饱和氯化钠溶液(100ml)洗涤,干燥(使用MgSO4),并过滤。蒸发溶剂后,得到粘性残余物。通过真空升华产生2.79g(理论值的93%)间碳硼烷。最终产物通过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以及与真实样品的高效液相保留时间进行分析确认。

同类化合物

伊莫拉明 (双(2,2,2-三氯乙基)) (乙基N-(1H-吲唑-3-基羰基)ethanehydrazonoate) (Z)-3-[[[2,4-二甲基-3-(乙氧羰基)吡咯-5-基]亚甲基]吲哚-2--2- (S)-(-)-5'-苄氧基苯基卡维地洛 (S)-(-)-2-(α-(叔丁基)甲胺)-1H-苯并咪唑 (S)-(-)-2-(α-甲基甲胺)-1H-苯并咪唑 (S)-氨氯地平-d4 (S)-8-氟苯并二氢吡喃-4-胺 (S)-4-(叔丁基)-2-(喹啉-2-基)-4,5-二氢噁唑 (S)-4-氯-1,2-环氧丁烷 (S)-3-(2-(二氟甲基)吡啶-4-基)-7-氟-3-(3-(嘧啶-5-基)苯基)-3H-异吲哚-1-胺 (S)-2-(环丁基氨基)-N-(3-(3,4-二氢异喹啉-2(1H)-基)-2-羟丙基)异烟酰胺 (SP-4-1)-二氯双(喹啉)-钯 (R,S)-可替宁N-氧化物-甲基-d3 (R)-(+)-5'-苄氧基卡维地洛 (R)-卡洛芬 (R)-N'-亚硝基尼古丁 (R)-4-异丙基-2-恶唑烷硫酮 (R)-3-甲基哌啶盐酸盐; (N-(Boc)-2-吲哚基)二甲基硅烷醇钠 (N-{4-[(6-溴-2-氧代-1,3-苯并恶唑-3(2H)-基)磺酰基]苯基}乙酰胺) (E)-2-氰基-3-[5-(2,5-二氯苯基)呋喃-2-基]-N-喹啉-8-基丙-2-烯酰胺 (8α,9S)-(+)-9-氨基-七氢呋喃-6''-醇,值90% (6R,7R)-7-苯基乙酰胺基-3-[(Z)-2-(4-甲基噻唑-5-基)乙烯基]-3-头孢唑啉-4-羧酸二苯甲基酯 (6,7-二甲氧基-4-(3,4,5-三甲氧基苯基)喹啉) (5aS,6R,9S,9aR)-5a,6,7,8,9,9a-六氢-6,11,11-三甲基-2-(2,3,4,5,6-五氟苯基)-6,9-甲基-4H-[1,2,4]三唑[3,4-c][1,4]苯并恶嗪四氟硼酸酯 (5E)-5-[(2,5-二甲基-1-吡啶-3-基-吡咯-3-基)亚甲基]-2-亚磺酰基-1,3-噻唑烷-4-酮 (5-(4-乙氧基-3-甲基苄基)-1,3-苯并二恶茂) (5-溴-3-吡啶基)[4-(1-吡咯烷基)-1-哌啶基]甲酮 (5-氯-2,1,3-苯并噻二唑-4-基)-氨基甲氨基硫代甲酸甲酯一氢碘 (5-氨基-6-氰基-7-甲基[1,2]噻唑并[4,5-b]吡啶-3-甲酰胺) (5-氨基-1,3,4-噻二唑-2-基)甲醇 (4aS-反式)-八氢-1H-吡咯并[3,4-b]吡啶 (4aS,9bR)-6-溴-2,3,4,4a,5,9b-六氢-1H-吡啶并[4,3-B]吲哚 (4S,4''S)-2,2''-环亚丙基双[4-叔丁基-4,5-二氢恶唑] (4-(4-氯苯基)硫代)-10-甲基-7H-benzimidazo(2,1-A)奔驰(德)isoquinolin-7一 (4-苄基-2-甲基-4-nitrodecahydropyrido〔1,2-a][1,4]二氮杂) (4-甲基环戊-1-烯-1-基)(吗啉-4-基)甲酮 (4-己基-2-甲基-4-nitrodecahydropyrido〔1,2-a][1,4]二氮杂) (4,5-二甲氧基-1,2,3,6-四氢哒嗪) (3Z)-3-(1H-咪唑-5-基亚甲基)-5-甲氧基-1H-吲哚-2-酮 (3Z)-3-[[[4-(二甲基氨基)苯基]亚甲基]-1H-吲哚-2-酮 (3S,4R)-3-氟四氢-2H-吡喃-4-胺 (3R)-(-)-3-(1-甲基吲哚-3-基)丁酸甲酯 (3-氯-4,5-二氢-1,2-恶唑-5-基)(1,3-二氧代-1,3-二氢-2H-异吲哚-2-基)乙酸 (2S,4aR,5S,8R,8aR)-8-乙基-4a,5-二羟基-六氢-2H-2,5-环氧色素-4(3H)-酮 (2S)-6-氟-3,4-二氢-4-氧代-2H-1-苯并吡喃-2-甲酸 (2S)-4-[7-(8-氯-1-萘)-5,6,7,8-四氢-2-[[((2S)-1-甲基-2-吡咯烷基]甲氧基]吡啶基[3,4-d]嘧啶-4-基]-1-(2-氟-1-氧代-2-丙烯-1-基)-2-哌Chemicalbook嗪乙腈;2-((S)-4-(7-(8-氯萘-1-基)-2-((((S)-1- (2S)-2-[[[9-丙-2-基-6-[(4-吡啶-2-基苯基)甲基氨基]嘌呤-2-基]氨基]丁-1-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