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3-methyl-1-(p-tosyl)indole-6,7-dione | 760213-05-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3-methyl-1-(p-tosyl)indole-6,7-dione
英文别名
3-Methyl-1-(4-methylphenyl)sulfonylindole-6,7-dione
3-methyl-1-(p-tosyl)indole-6,7-dione化学式
CAS
760213-05-6
化学式
C16H13NO4S
mdl
——
分子量
315.35
InChiKey
FVXMEDDOBRGZSG-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5
  • 重原子数:
    22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2
  • 拓扑面积:
    81.6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4

上下游信息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3-methyl-1-(p-tosyl)indole-6,7-dionepotassium tert-butylate甲基肼 作用下, 以 乙腈 为溶剂, 反应 6.0h,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喹蛋白胺脱氢酶的6,7-吲哚醌辅因子的模型研究
    摘要:
    使用一系列C-4取代的6,7-碘代苯醌衍生物(1),已广泛研究了C-4取代基对6,7-碘代苯醌辅助因子(CTQ和TTQ)的理化性质和反应性的电子效应。− 4)。6,7-碘吲哚醌衍生物的单电子还原电势随着C-4取代基的供电子能力的增加而降低(按E °'的顺序排列:4 > 1 > 2 > 3)。indolequinones的反应1 - 3与苄胺进行阶段性通过亚氨基醌和产物-亚胺中间体得到氨基苯酚作为最终产物,如TTQ模型化合物4的情况。已经通过详细的动力学分析确定了每个步骤的速率常数,并且还检查了动力学氘同位素效应以确认速率确定步骤。CTQ模型化合物1对胺的反应性比TTQ模型化合物4低一个数量级。吲哚醌2和3的反应性由于在C-4处更强的给电子取代基而进一步降低。CTQ模型化合物1和TTQ模型化合物4之间更重要的区别是亚氨基醌中间体的反应性:CTQ模型化合物与胺的反应在室温下在亚氨基醌形成阶段停
    DOI:
    10.1021/jo0700272
  • 作为产物:
    描述:
    6,7-二甲氧基吲哚-3-甲醛 在 lithium aluminium tetrahydride 、 ammonium cerium(IV) nitrate 、 碘代三甲硅烷 、 sodium hydrid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乙腈 为溶剂, 反应 38.17h, 生成 3-methyl-1-(p-tosyl)indole-6,7-dione
    参考文献:
    名称:
    喹血蛋白胺脱氢酶的新型有机辅因子 CTQ(半胱氨酸色氨酸醌)的模型化合物
    摘要:
    通过将苯基甲硫醇作为关键化合物与 3-甲基-6,7-吲哚醌衍生物进行迈克尔加成,首次合成了喹血蛋白胺脱氢酶 (QH-AmDH) 的新型有机辅因子 CTQ(半胱氨酸色氨酸醌)的模型化合物步。模型化合物复制了天然 CTQ 的特征吸收光谱及其在 QH-AmDH γ 亚基中的氧化还原电位。模型化合物的详细结构和光谱表征为 CTQ 硫醚基团的取代作用提供了重要的见解。(©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69451 Weinheim, Germany, 2004)
    DOI:
    10.1002/ejoc.200400191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Model Studies of 6,7-Indolequinone Cofactors of Quinoprotein Amine Dehydrogenases
    作者:Yoko Murakami、Noriyuki Yoshimoto、Nobutaka Fujieda、Kei Ohkubo、Tatsuhiko Hasegawa、Kenji Kano、Shunichi Fukuzumi、Shinobu Itoh
    DOI:10.1021/jo0700272
    日期:2007.4.1
    1 > 2 > 3). The reaction of indolequinones 1−3 with benzylamine proceeds stepwise through the iminoquinone and the product-imine intermediates to give aminophenol as the final product as the case of TTQ model compound 4. The rate constants of each step have been determined by the detailed kinetic analysis, and the kinetic deuterium isotope effects have also been examined to confirm the rate-determining
    使用一系列C-4取代的6,7-碘代苯醌衍生物(1),已广泛研究了C-4取代基对6,7-碘代苯醌辅助因子(CTQ和TTQ)的理化性质和反应性的电子效应。− 4)。6,7-碘吲哚醌衍生物的单电子还原电势随着C-4取代基的供电子能力的增加而降低(按E °'的顺序排列:4 > 1 > 2 > 3)。indolequinones的反应1 - 3与苄胺进行阶段性通过亚氨基醌和产物-亚胺中间体得到氨基苯酚作为最终产物,如TTQ模型化合物4的情况。已经通过详细的动力学分析确定了每个步骤的速率常数,并且还检查了动力学氘同位素效应以确认速率确定步骤。CTQ模型化合物1对胺的反应性比TTQ模型化合物4低一个数量级。吲哚醌2和3的反应性由于在C-4处更强的给电子取代基而进一步降低。CTQ模型化合物1和TTQ模型化合物4之间更重要的区别是亚氨基醌中间体的反应性:CTQ模型化合物与胺的反应在室温下在亚氨基醌形成阶段停
  • A Model Compound of the Novel Organic Cofactor CTQ (Cysteine Tryptophylquinone) of Quinohemoprotein Amine Dehydrogenase
    作者:Yoko Murakami、Yoshimitsu Tachi、Shinobu Itoh
    DOI:10.1002/ejoc.200400191
    日期:2004.7
    A model compound of the novel organic cofactor CTQ (cysteine tryptophylquinone) of quinohemoprotein amine dehydrogenase (QH-AmDH) has been synthesized for the first time by the Michael addition of phenylmethanethiol to the 3-methyl-6,7-indolequinone derivative as a key step. The model compound replicates the characteristic absorption spectrum of native CTQ as well as its redox potential in the γ subunit
    通过将苯基甲硫醇作为关键化合物与 3-甲基-6,7-吲哚醌衍生物进行迈克尔加成,首次合成了喹血蛋白胺脱氢酶 (QH-AmDH) 的新型有机辅因子 CTQ(半胱氨酸色氨酸醌)的模型化合物步。模型化合物复制了天然 CTQ 的特征吸收光谱及其在 QH-AmDH γ 亚基中的氧化还原电位。模型化合物的详细结构和光谱表征为 CTQ 硫醚基团的取代作用提供了重要的见解。(©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69451 Weinheim, Germany, 2004)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 龙胆紫 齐达帕胺 齐诺康唑 齐洛呋胺 齐墩果-12-烯[2,3-c][1,2,5]恶二唑-28-酸苯甲酯 齐培丙醇 齐咪苯 齐仑太尔 黑染料 黄酮,5-氨基-6-羟基-(5CI) 黄酮,6-氨基-3-羟基-(6CI) 黄蜡,合成物 黄草灵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