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glutathione sulfide | 102420-29-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glutathione sulfide
英文别名
oxidised glutathione;glutathione disulfide
glutathione sulfide化学式
CAS
102420-29-1
化学式
C20H32N6O12S
mdl
——
分子量
580.573
InChiKey
HFYFKUBKRDWHJR-BJDJZHNG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53
  • 重原子数:
    39.0
  • 可旋转键数:
    20.0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6
  • 拓扑面积:
    317.64
  • 氢给体数:
    10.0
  • 氢受体数:
    11.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谷胱甘肽2-(二-2-吡啶基亚甲基)-N,N-二甲基肼基硫代甲酰胺 、 copper(II) choride dihydrate 、 氧气 作用下, 以 二甲基亚砜 为溶剂, 生成 glutathione sulfide
    参考文献:
    名称:
    铜催化的谷胱甘肽氧化被抗癌氨基硫脲 Dp44mT 加速,并在较低的 pH 值下进一步促进
    摘要:
    谷胱甘肽 (GSH) 是哺乳动物细胞中含量最丰富的硫醇,在维持氧化还原细胞稳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个 GSH 分子的硫醇可以被氧化成二硫化物 GSSG。细胞溶质 GSH/GSSG 比率非常高(>100),其降低可导致细胞凋亡或坏死,这在癌症研究中很重要。Cu II离子是硫醇的非常有效的氧化剂,但过量的 GSH 会形成 Cu I n (GS) m簇,其中 Cu I在 pH 7.4 时被 O 2非常缓慢地再氧化,在较低 pH 时甚至更慢。在这里,Cu II对 GSH 的有氧氧化在抗癌氨基硫脲 Dp44mT 存在下在不同的 pH 值下进行了研究,其在溶酶体中积累并以 Cu 依赖性方式诱导溶酶体膜透化。结果表明,Cu II -Dp44mT 在 pH 7.4 下比单独的 Cu II更快地催化 GSH 氧化,因此加速了非常活泼的羟基自由基的产生。此外,在溶酶体中发现的酸性 pH 值下,Cu II -Dp44mT
    DOI:
    10.1021/jacs.2c05355
  • 作为试剂:
    描述:
    乙二胺四乙酸谷胱甘肽glutathione sulfide 作用下, 以 aq. buffer 为溶剂,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Total synthesis of μ-conotoxin lt5d
    摘要:
    本研究首次采用两种不同的策略对 μ-conotoxin lt5d 进行了全合成。
    DOI:
    10.1039/c8ra03706j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Titanium-Based Nanoscale Metal–Organic Framework for Type I Photodynamic Therapy
    作者:Guangxu Lan、Kaiyuan Ni、Samuel S. Veroneau、Xuanyu Feng、Geoffrey T. Nash、Taokun Luo、Ziwan Xu、Wenbin Lin
    DOI:10.1021/jacs.8b13804
    日期:2019.3.13
    Nanoscale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nMOFs) have shown great potential as nanophotosensitizers for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owing to their high photosensitizer loadings, facile diffus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s) through their porous structures, and intrinsic biodegradability. The exploration of nMOFs in PDT, however, remains limited to an oxygen-dependent type II mechanism. Here we report
    纳米级属有机框架(nMOFs)由于其高光敏剂负载量、活性氧(ROS)通过其多孔结构的容易扩散以及固有的生物降解性,已显示出作为用于光动力疗法(PDT)的纳米光敏剂的巨大潜力。然而,对 PDT 中 nMOF 的探索仍然仅限于依赖于氧的 II 型机制。在这里,我们报告了一种新的 nMOF、Ti-TBP 的设计,它由 Ti-氧链二级构建单元 (SBU) 和光敏 5,10,15,20-四(对苯并)卟啉 (TBP) 配体组成,用于缺氧耐受 I 型 PDT。在光照射下,Ti-TBP 不仅使单线态氧产生敏感,而且还将电子从激发的 TBP* 物质转移到基于 Ti4+ 的 SBU 以提供 TBP•+ 配体和 Ti3+ 中心,从而促进超氧化物、过氧化氢、和羟基自由基。通过产生四种不同的 ROS,Ti-TBP 介导的 PDT 具有出色的抗癌功效,肿瘤消退率 >98%,治愈率 60%。
  •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cytotoxicity of Pt(IV) complexes containing 1,10-phenanthroline and 2,2′-bipyridine and diaminocyclohexane ligands
    作者:Xiaowei Zhao、Yamei Zhang、Xiaonan Hou、Jianhong Shi、Shigang Shen、Shuying Huo
    DOI:10.1007/s11243-017-0125-0
    日期:2017.4
    cytotoxicities of the Pt(IV) complexes were higher for A549cisR than for A549 cells. Moreover, the cytotoxicities of the (SS-DACH)-liganded platinum complex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RR-DACH)-liganded platinum complexes in either A549 or A549cisR cells. Phen-liganded platinum complexes were more cytotoxic than the bpy-liganded platinum complexes. The cytotoxicities of these Pt(IV) complexes had no correlation
    四种 (IV) 配合物含有插入配体 [1,10-咯啉 (phen) 和 2,2'-联吡啶 (bpy)] 和辅助配体 [(1S,2S)-二环己烷 (SS-DACH) 和 (1R,2R) )-二环己烷 (RR-DACH)] 合成并通过 1H 核磁共振、电喷雾电离质谱、X 射线晶体结构分析、元素分析、紫外吸收光谱、圆二色光谱和电化学分析表征。[Pt(phen)(SS-DACH)Cl2]2+ 与谷胱甘肽和Ac-CPFC-NH2 之间的反应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了研究。[Pt(phen)(SS-DACH)Cl2]2+ 被还原为相应的 Pt(II) 复合物 [Pt(phen)(SS-DACH)]2+,而谷胱甘肽和 Ac-CPFC-NH2 被氧化为谷胱甘肽-二键和含有分子内二键的肽,分别。评估了 Pt(IV) 复合物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 (A549) 和相应的顺铂耐药细胞系 (A549cisR)
  • Bimanes. 18. (Haloalkyl)-1,5-diazabicyclo[3.3.O]octadienediones [halo-9,10-dioxabimanes]: sulfur "extraction" by syn-(1-bromoethyl, methyl)bimane. Glutathione " sulfide" from the tripeptide thiol, glutathione
    作者:Annette E. Radkowsky、Edward M. Kosower、Deborah. Eisenberg、Israel. Goldberg
    DOI:10.1021/ja00275a046
    日期:1986.7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4R)-Boc-4-环己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N,3,3-三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5R,6R)-5-(1-乙基丙氧基)-7-氧杂双环[4.1.0]庚-3-烯-3-羧酸乙基酯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齐特巴坦 齐德巴坦钠盐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苯基甲基酯,(2a,3a)-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羧基甲基酯,(2a,3b)-(9CI) 黄酮-8-乙酸二甲氨基乙基酯 黄荧菌素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1-6)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1-5) 酰肼 黄体瑞林 麦醇溶蛋白 麦角硫因 麦芽聚糖六乙酸酯 麦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