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4-amino-6-(3-methoxyphenylamino)-2-methylsulfanylpyrimidine-5-carboxamide | 725237-53-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4-amino-6-(3-methoxyphenylamino)-2-methylsulfanylpyrimidine-5-carboxamide
英文别名
——
4-amino-6-(3-methoxyphenylamino)-2-methylsulfanylpyrimidine-5-carboxamide化学式
CAS
725237-53-6
化学式
C13H15N5O2S
mdl
——
分子量
305.36
InChiKey
YRROYMRJDBQKPM-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63
  • 重原子数:
    21.0
  • 可旋转键数:
    5.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5
  • 拓扑面积:
    116.15
  • 氢给体数:
    3.0
  • 氢受体数:
    7.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氯乙醛4-amino-6-(3-methoxyphenylamino)-2-methylsulfanylpyrimidine-5-carboxamideN,N-二甲基甲酰胺 为溶剂, 反应 6.0h, 以66%的产率得到7-(3-methoxyphenylamino)-5-methylsulfanylimidazo-[1,2-c]pyrimidine-8-carboxa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咪唑并[1,2-c]嘧啶衍生物作为有效和口服有效的Syk家族激酶抑制剂的构效关系研究。
    摘要:
    脾酪氨酸激酶(Syk)和70k Da的与zeta相关的蛋白激酶(ZAP-70)是Syk家族的成员,也是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激酶,在B细胞和T细胞活化中起关键作用。因此,Syk家族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将是用于治疗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有用的治疗剂。以前,我们报道了1,2,4-三唑并[4,3-c]嘧啶衍生物1和1,2,4-三唑并[1,5-c]嘧啶衍生物2对Syk家族激酶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这些化合物在细胞测定中也表现出对IL-2的高水平抑制。但是,在产生IL-2的小鼠模型中,它们的口服功效较差。为了提高口服效果,我们研究了一系列新的Syk家族激酶抑制剂。我们发现咪唑[1,2-c]嘧啶衍生物有效抑制Syk家族激酶。在这些药物中,化合物9f不仅在体外显示出对Syk和ZAP-70激酶的强抑制活性,而且其口服给药导致体内抑制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和伴刀豆球蛋白A诱导的IL-2产生。鼠标模型。
    DOI:
    10.1016/j.bmc.2008.09.015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咪唑并[1,2-c]嘧啶衍生物作为有效和口服有效的Syk家族激酶抑制剂的构效关系研究。
    摘要:
    脾酪氨酸激酶(Syk)和70k Da的与zeta相关的蛋白激酶(ZAP-70)是Syk家族的成员,也是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激酶,在B细胞和T细胞活化中起关键作用。因此,Syk家族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将是用于治疗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有用的治疗剂。以前,我们报道了1,2,4-三唑并[4,3-c]嘧啶衍生物1和1,2,4-三唑并[1,5-c]嘧啶衍生物2对Syk家族激酶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这些化合物在细胞测定中也表现出对IL-2的高水平抑制。但是,在产生IL-2的小鼠模型中,它们的口服功效较差。为了提高口服效果,我们研究了一系列新的Syk家族激酶抑制剂。我们发现咪唑[1,2-c]嘧啶衍生物有效抑制Syk家族激酶。在这些药物中,化合物9f不仅在体外显示出对Syk和ZAP-70激酶的强抑制活性,而且其口服给药导致体内抑制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和伴刀豆球蛋白A诱导的IL-2产生。鼠标模型。
    DOI:
    10.1016/j.bmc.2008.09.015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