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3-methyl-2-cyclopentenyl benzyl ether | 180071-99-2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3-methyl-2-cyclopentenyl benzyl ether
英文别名
——
3-methyl-2-cyclopentenyl benzyl ether化学式
CAS
180071-99-2
化学式
C13H16O
mdl
——
分子量
188.269
InChiKey
RKKDSBVDVARFET-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31
  • 重原子数:
    14.0
  • 可旋转键数:
    3.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8
  • 拓扑面积:
    9.23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1.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3-methyl-2-cyclopentenyl benzyl ether四氧化锇 、 20 % Pd(OH)2/C 、 氢气N-甲基吗啉氧化物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丙酮叔丁醇 为溶剂, 反应 17.0h, 生成 (1S,2R,3R)-1-methyl-cyclopentane-1,2,3-triol
    参考文献:
    名称:
    探测基于 Autoinducer-2 的群体感应:分子无法穿越平衡态的生物学后果
    摘要:
    细菌已经开发出一种细胞间通讯系统,称为群体感应(QS),它可以通过交换化学信号来实现群体依赖性的行为协调。自诱导剂-2 (AI-2) 是一类源自 4,5-二羟基-2,3-戊二酮 (DPD) 的 QS 信号,已被证明是多种细菌物种中的通用信号分子。尽管人们对此很感兴趣,但基于 AI-2 的 QS 系统的研究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部分原因是 DPD 的线性和循环形式之间的快速相互转换。在此,我们报告了 DPD 碳环类似物的有效合成的设计和开发,这些类似物被锁定在环状形式。评估了合成类似物对哈维弧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中基于 AI-2 的 QS 的调节作用。在哈维氏弧菌或鼠伤寒沙门氏菌测定中均未发现激动剂,而针对哈维氏弧菌发现了弱至中度的拮抗剂。根据 NMR 分析和 DFT 计算,DPD 中的杂环氧原子似乎对于促进环状 DPD C3 位置的水合以提供活性四羟基物质是必需的。这些结果还揭示了杂环氧原子和受体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
    DOI:
    10.1021/jo200882k
  • 作为产物:
    描述:
    5-benzyloxypentan-2-one正丁基锂叔丁基锡烷二异丙胺 、 cesium fluoride 、 lithium bromide 作用下, 以 N,N-二甲基甲酰胺 为溶剂, 反应 3.5h, 生成 3-methyl-2-cyclopentenyl benzyl ether
    参考文献:
    名称:
    1,1-,1,2-,和1,4-冲销来自使用卜相应的二卤代化合物3 SnSiMe 3 -F -
    摘要:
    在非常温和的条件下,在DMF中,在R 4 NX,CsF或TASF [(Et 2 N)3 SSiMe 3 F 2 ] 7存在下,由Me 3 SiSnBu 3(1)6生成的苯乙烯基阴离子2,用于8在卤素的α-,β-或δ位置带有适当离去基团的芳基或乙烯基卤化物的1,1-,1,2-或1,4-消除。因此,亚烷基卡宾8由1,1-二卤代烯烃6或7产生,而苯并炔10由1,2-二溴苯9产生。和ø -quinodimethane 12从α,α'-二溴二甲苯产生11一个。
    DOI:
    10.1016/0040-4020(96)00376-6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Diastereoselective, Three-Component Cascade Synthesis of Tetrahydrofurans and Tetrahydropyrans Employing the Tandem Mukaiyama Aldol−Lactonization Process
    作者:T. Andrew Mitchell、Cunxiang Zhao、Daniel Romo
    DOI:10.1021/jo801604k
    日期:2008.12.19
    intercepted by the pendant ketone. Formation of a cyclic oxocarbenium is followed by reduction with silicon-based nucleophiles leading to a highly diastereoselective synthesis of tetrahydrofurans. This cascade process has now been extended to the synthesis of tetrahydropyrans from simple delta-ketoaldehydes. The stereochemical outcome of the cascade processes described was determined by NOE correlations
    描述了导致开发级联序列的研究的完整说明,该级联序列可生成多达两个 CC 键、一个 CO 键和三个新的立体中心,这些立体中心从简单的 γ-酮醛和吡啶乙烯酮缩醛提供取代的四氢呋喃 (THF)。该过程涉及串联 MukaiyaMA 醛醇内酯化 (TMAL),并且积累的证据表明,被挂件酮拦截的甲硅烷基化 β-内酯的中介​​作用。形成环状氧碳鎓后,用基亲核试剂还原,导致四氢呋喃的高度非对映选择性合成。这种级联过程现已扩展到从简单的 δ-酮醛合成四氢吡喃。所描述的级联过程的立体化学结果由 NOE 相关性确定,耦合常数分析和衍生的氧杂环的 X 射线晶体学,并且与已建立和最近提出的环状 5 和 6 元氧碳鎓离子亲核加成模型一致。该方法的效用通过合成 colopsinol B 的四氢呋喃片段得到了证明。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