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Fmoc-L-Cys-L-Phe-OH | 1350619-67-8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Fmoc-L-Cys-L-Phe-OH
英文别名
Fmoc-Cys-Phe-OH
N-Fmoc-L-Cys-L-Phe-OH化学式
CAS
1350619-67-8
化学式
C27H26N2O5S
mdl
——
分子量
490.58
InChiKey
WQMQOEZBIZTJTK-ZEQRLZLV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64
  • 重原子数:
    35.0
  • 可旋转键数:
    9.0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2
  • 拓扑面积:
    104.73
  • 氢给体数:
    4.0
  • 氢受体数:
    5.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芴甲氧羰基-L-半胱氨酸氯化亚砜三乙胺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乙腈 为溶剂, 反应 2.33h, 生成 N-Fmoc-L-Cys-L-Phe-OH
    参考文献:
    名称:
    半胱氨酸和半胱氨酸的带有游离巯基的二肽基苯并三唑:易于获得N末端和内部的半胱氨酸肽
    摘要:
    通过用1-(苄氧羰基)苯并三唑(Cbz-Bt)1a,N-(叔丁氧羰基)处理l-半胱氨酸,可以制备70-75%产率的N-保护半胱氨酸的每个带有一个巯基的半胱氨酸。苯并三唑(Boc-Bt)1b和1-(9-芴基甲氧基-羰基)苯并三唑(Fmoc-Bt)1c。N-保护的,游离的巯半胱氨酸4a-c中然后转化成相应的N-保护的,游离的巯cysteinoylbenzotriazoles 7A-C(70-85%),其上具有不同氨基酸的二肽和治疗得到相应的N -保护的游离巯基N端半胱氨酸二肽8a-e和三肽8f-h,产率为73-80%。将N保护的含游离巯基半胱氨酸的二肽9a,b转化为相应的N保护的游离巯基二肽基苯并三唑10a,b(69-81%),将其用氨基酸,二肽和三肽处理​​后得到内部半胱氨酸三肽11A-C ,四肽11D,è和五肽11F,每个都包含A N -受保护的游离巯基在温和条件下的收率为70-90%。用
    DOI:
    10.1111/j.1747-0285.2011.01303.x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Benzoisothiazolone (BIT): A Fast, Efficient, and Recyclable Redox Reagent for Solid Phase Peptide Synthesis
    作者:Hemalatha Bukya、Kiranmai Nayani、Pavankumar Gangireddy、Prathama S. Mainkar
    DOI:10.1002/ejoc.202000722
    日期:2020.9.7
    conditions with minimal waste was developed. BIT recycling is demonstrated on a gram scale reaction and amino acid consumption has been minimized irrespective of the peptide length. This coupling protocol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for the synthesis of side chain of recently discovered antibiotic, teixobactin.
    建立了在温和条件下使用苯并异噻唑酮(BIT)的快速有效的SPPS偶联方案,浪费最少。BIT回收在克级反应中得到证明,氨基酸消耗已最小化,而与肽长度无关。该偶联方案已经成功地用于合成最近发现的抗生素teixobactin的侧链。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4R)-Boc-4-环己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N,3,3-三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5R,6R)-5-(1-乙基丙氧基)-7-氧杂双环[4.1.0]庚-3-烯-3-羧酸乙基酯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齐特巴坦 齐德巴坦钠盐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苯基甲基酯,(2a,3a)-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羧基甲基酯,(2a,3b)-(9CI) 黄酮-8-乙酸二甲氨基乙基酯 黄荧菌素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1-6)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1-5) 酰肼 黄体瑞林 麦醇溶蛋白 麦角硫因 麦芽聚糖六乙酸酯 麦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