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4-(2-methoxy-2-oxoethyl)-3-(3-methoxy-3-oxopropyl)-1H-pyrrole-2-carboxylic acid | 75993-22-5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4-(2-methoxy-2-oxoethyl)-3-(3-methoxy-3-oxopropyl)-1H-pyrrole-2-carboxylic acid
英文别名
4-<2-(methoxycarbonyl)ethyl>-3-<(methoxycarbonyl)methyl>pyrrole-5-carboxylic acid;3-(2-Methoxycarbonylethyl)-4-(methoxycarbonylmethyl)pyrrole-2-carboxylic acid
4-(2-methoxy-2-oxoethyl)-3-(3-methoxy-3-oxopropyl)-1H-pyrrole-2-carboxylic acid化学式
CAS
75993-22-5
化学式
C12H15NO6
mdl
——
分子量
269.254
InChiKey
NGDXINGZWUYZIB-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424.7±45.0 °C(Predicted)
  • 密度:
    1.330±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53
  • 重原子数:
    19.0
  • 可旋转键数:
    6.0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2
  • 拓扑面积:
    105.69
  • 氢给体数:
    2.0
  • 氢受体数:
    5.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关于胆色素原脱氨酶的机制。新型胆色素原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和酶促反应。
    摘要:
    设计并合成了三种新的胆色素原(PBG; 1)衍生物,以研究PBG脱氨酶催化的PBG四聚反应过程中氨损失的机理。这些化合物中的两个在C-11碳上被CH 3或CF 3取代,而第三个类似物是PBG的N-甲基衍生物,其中吡咯质子被甲基取代。这三种化合物都与PBG脱氨酶反应至不同程度的完成。我们的结果表明,尽管目前尚不确定亲电子试剂的实际结构,但通过酶激活底物涉及一种在C-11碳上具有大量正电荷的中间体。除了定义最初形成的亲电试剂的性质外,我们的研究结果还揭示了有关酶活性位点亲核物种的性质。这三种新的吡咯的结果可能暗示了通过E1型途径进行的第一个已知的酶促脱氨反应。
    DOI:
    10.1016/s0040-4020(01)81567-2
  • 作为产物:
    描述:
    tert-butyl 4-(2-methoxy-2-oxoethyl)-3-(3-methoxy-3-oxopropyl)-1H-pyrrole-2-carboxylate四氯化锡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2.0h, 以78%的产率得到4-(2-methoxy-2-oxoethyl)-3-(3-methoxy-3-oxopropyl)-1H-pyrrole-2-carboxylic acid
    参考文献:
    名称:
    卟啉和相关大环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第44部分。拟议的螺环中间体用于天然卟啉生物合成的合成和立体化学研究
    摘要:
    设计了合成螺内酰胺4的两个对映异构体的途径。尿卟啉原III合酶(cosynthetase)将羟甲基胆烷1转化为尿卟啉原III 3,一种对映体4的竞争性抑制作用要强二十倍。其他。这一发现进一步支持了以下观点,即合成酶通过生成螺吡咯烷2作为中间体起作用。
    DOI:
    10.1039/p19960002079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ynthesis of bilanes of biosynthetic interest
    作者:Luis Diaz、Aldonia Valasinas、Benjamin Frydman
    DOI:10.1021/jo00318a008
    日期:1981.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