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benzyloxycarbonyl-2-ethenylaniline | 894810-87-8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benzyloxycarbonyl-2-ethenylaniline
英文别名
benzyl (2-vinylphenyl)carbamate;benzyl 2-vinylaniline-N-carboxylate;benzyl N-(2-ethenylphenyl)carbamate
N-benzyloxycarbonyl-2-ethenylaniline化学式
CAS
894810-87-8
化学式
C16H15NO2
mdl
——
分子量
253.301
InChiKey
KZJLCIZTFVRPSX-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08
  • 重原子数:
    19.0
  • 可旋转键数:
    4.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6
  • 拓扑面积:
    38.33
  • 氢给体数:
    1.0
  • 氢受体数:
    2.0

上下游信息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N-benzyloxycarbonyl-2-ethenylanilineRuCl2(1,3-dimesityl-imidazolidin-2-yl)(PCy3)(=CHPh) 乙烯氧基三甲基硅烷 、 sodium hydrid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 xylene 为溶剂, 反应 14.0h, 生成 Benzyl 2-ethyl-3-methylindole-1-carboxylate
    参考文献:
    名称:
    N-杂环碳氢化物与氢化钌异构化和环异构化的发展及其在杂环合成中的应用
    摘要:
    第二代Grubbs钌催化剂与乙烯基氧基三甲基硅烷的反应可有效生成具有N-杂环卡宾(NHC)配体的纯氢化钌络合物,并具有明确的特征。该氢化钌络合物对末端烯烃的选择性异构化和1,6-二烯的环异构化显示出高催化活性。的这些反应Ñ -allyl- Ò -vinylaniline导致新的合成方法杂环如吲哚和3-亚甲基-2,3- dihydroindoles,这对于生物活性天然产物有用的合成子。这些程序解决了面向多样性的综合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DOI:
    10.1021/jo060308u
  • 作为产物:
    描述:
    邻硝基苯甲醛吡啶盐酸正丁基锂铁粉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乙醇环己烷乙酸乙酯 为溶剂, 反应 8.0h, 生成 N-benzyloxycarbonyl-2-ethenylaniline
    参考文献:
    名称:
    基于改进的Koser试剂的吲哚合成
    摘要:
    已经开发出一种新的无金属方法,用于快速有效地制备吲哚。此过程基于Koser试剂系列的空间拥挤的高价碘化合物,碘代苯与2,4,5-三-异丙基苯磺酸的组合可提供最高的收率和最快的反应时间。在温和的条件下,仅此试剂就可以促进高产率地将2-氨基苯乙烯化学选择性氧化环化为吲哚。
    DOI:
    10.1002/anie.201402661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Construction of nitrogen-heterocyclic compounds through zirconium mediated intramolecular alkene-carbonyl coupling reaction of N-(o-alkenylaryl)carbamate derivatives
    作者:Yasushi Takigawa、Hisanaka Ito、Katsunori Omodera、Maiko Ito、Takeo Taguchi
    DOI:10.1016/j.tet.2003.08.079
    日期:2004.2
    Intramolecular alkene-carbonyl coupling reaction of N-benzyl-N-(o-alkenylaryl)carbamate derivative derived from o-aminostyrene, o-(aminomethyl)styrene and o-aminoallylbenzene smoothly proceeded by treating with zirconocene–butene complex to give the corresponding lactam derivative.
    的分子内的烯烃羰基偶合反应Ñ苄基ñ - (ö -alkenylaryl)氨基甲酸酯衍生物衍生自ø -aminostyrene,ø - (基甲基)苯乙烯和ö -aminoallylbenzene顺利通过用-丁烯复杂,得到相应的内酰胺进行处理衍生物
  • Dioxoiodane Compounds as Versatile Sources for Iodine(I) Chemistry
    作者:Kilian Muñiz、Belén García、Claudio Martínez、Alessandro Piccinelli
    DOI:10.1002/chem.201603801
    日期:2017.1.31
    formula R4N[I(O2CAr)2] is reported. These compounds are air‐ and moisture‐stable iodine(I) reagents, which were characterized including X‐ray analysis. They represent conceptually new iodine(I) reagents with anions as stabilizers. These compounds display the expected performance as electrophilic reagents upon interaction with electron‐rich substrat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compounds in a total of
    报道了通式为R 4 N [I(O 2 CAr)2 ]的亲电试剂的一般合成,分离和表征。这些化合物是空气和分稳定的(I)试剂,其特征包括X射线分析。从概念上讲,它们代表带有阴离子作为稳定剂的新(I)试剂。这些化合物在与富电子底物相互作用时作为亲电子试剂显示出预期的性能。研究了这些化合物在烯烃的邻位加氧的总共47个不同反应中的性能,并揭示了该试剂的一些关键特征。
  • 一种钯-有机亚硝酸盐共同催化的环化合成吲 哚的方法
    申请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公开号:CN107118145B
    公开(公告)日:2020-05-05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机亚硝酸盐共同催化的环化合成吲哚的方法,特征是在氧气氛中按化合物与含取代基的2‑乙烯基胺类化合物摩尔比为7.5:100,有机亚硝酸盐与含取代基的2‑乙烯基胺类化合物摩尔比为20:100,混合后在溶剂中于70℃反应7‑24h,以石油醚/乙醚按体积比200~50:1混合作为洗脱剂柱层析分离得到目标产物。由于采取有机亚硝酸盐作为助催化剂,避免了使用Cu2+或苯醌作为协同催化剂,催化体系使用氧气氧化,绿色经济环保。本发明通过提前在2‑乙烯基苯胺的芳环上引入Cl‑取代基,高效合成对应Cl‑取代的吲哚后可通过偶联反应实现吲哚不同位置的官能团化,避免了在吲哚N上引入导向基团以及区域选择性的调控,操作简单,为吲哚的官能团化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