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perfluoro-1,4-bis(pyrrol-1-yl)benzene | 148807-20-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perfluoro-1,4-bis(pyrrol-1-yl)benzene
英文别名
1,4-di(N-pyrrolyl)tetrafluorobenzene;1-(2,3,5,6-Tetrafluoro-4-pyrrol-1-ylphenyl)pyrrole
perfluoro-1,4-bis(pyrrol-1-yl)benzene化学式
CAS
148807-20-9
化学式
C14H8F4N2
mdl
——
分子量
280.225
InChiKey
SFXPRUZSOHIPCO-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129-131 °C
  • 沸点:
    339.2±42.0 °C(Predicted)
  • 密度:
    1.36±0.1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1
  • 重原子数:
    20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9.9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4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perfluoro-1,4-bis(pyrrol-1-yl)benzene六氟-2-丁炔乙醚 为溶剂, 反应 720.0h, 生成 7-[2,3,5,6-tetrafluoro-4-(pyrrol-1-yl)phenyl]-2,3-bis(trifluoromethyl)-7-azabicyclo[2.2.1]hepta-2,5-diene 、 7-{4-[2,3-bis(trifluoromethyl)-7-azabicyclo[2.2.1]hepta-2,5-dien-7-yl]-2,3,5,6-tetrafluorophenyl}-2,3-bis(trifluorophenyl)-7-azabicyclo[2.2.1]hepta-diene
    参考文献:
    名称:
    Synthesis and cycloaddition of N-substituted pyrroles with polyfluorinated substituents
    摘要:
    N-吡咯基钾与氟化亲电试剂反应,生成了含有多氟烷基、多氟烯基、多氟烷基磺酰基和多氟芳基取代的N-取代吡咯。N-多氟取代的吡咯在≥100°C下不发生异构化;它们被发现能够参与与全氟丁-2-炔的[4+2]环加成反应。
    DOI:
    10.1007/s11172-006-0063-z
  • 作为产物:
    描述:
    吡咯六氟苯氢化钾 作用下, 以 乙醚 为溶剂, 反应 14.0h, 以25%的产率得到1-pentafluorophenyl-1H-pyrrole
    参考文献:
    名称:
    Synthesis and cycloaddition of N-substituted pyrroles with polyfluorinated substituents
    摘要:
    N-吡咯基钾与氟化亲电试剂反应,生成了含有多氟烷基、多氟烯基、多氟烷基磺酰基和多氟芳基取代的N-取代吡咯。N-多氟取代的吡咯在≥100°C下不发生异构化;它们被发现能够参与与全氟丁-2-炔的[4+2]环加成反应。
    DOI:
    10.1007/s11172-006-0063-z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Henrie, Robert N.; Yeager, Walter H., Heterocycles, 1993, vol. 35, # 1, p. 415 - 426
    作者:Henrie, Robert N.、Yeager, Walter H.
    DOI:——
    日期:——
  • Hexapyrrolylbenzene and Octapyrrolylnaphthalene
    作者:H. A. M. Biemans、C. Zhang、P. Smith、H. Kooijman、W. J. J. Smeets、A. L. Spek、E. W. Meijer
    DOI:10.1021/jo961192c
    日期:1996.1.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