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S)-2-amino-N-(4-methoxyphenyl)-2-phenylacetamide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S)-2-amino-N-(4-methoxyphenyl)-2-phenylacetamide
英文别名
(2S)-2-amino-N-(4-methoxyphenyl)-2-phenylacetamide
(S)-2-amino-N-(4-methoxyphenyl)-2-phenylacetamide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C15H16N2O2
mdl
——
分子量
256.304
InChiKey
NZVNIRRCQXCHLA-AWEZNQCL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9
  • 重原子数:
    19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3
  • 拓扑面积:
    64.4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3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S)-2-amino-N-(4-methoxyphenyl)-2-phenylacetamide3-(氯磺酰基)苯甲酸甲酯三乙胺 作用下, 以 甲苯 为溶剂, 以59%的产率得到methyl (S)-3-(N-(2-((4-methoxyphenyl)amino)-2-oxo-1-phenylethyl)sulfamoyl)benzoate
    参考文献:
    名称:
    发现间氨基磺酰基N-羟基苯甲酰胺作为HDAC8选择性抑制剂
    摘要:
    在过去的十年中,尽管作为治疗剂的组蛋白脱乙酰基酶(HDAC)抑制剂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在肿瘤学领域,但是考虑到由HDAC引起的副作用,仍然迫切需要发现同工型选择性HDAC抑制剂。非选择性HDAC抑制剂。HDAC8是一种独特的I类依赖锌的HDAC,正在成为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潜在靶标。在当前的研究中,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基于N-羟基-3-氨磺酰基苯甲酰胺的HDAC8选择性抑制剂(12a-12p),其中化合物12a,12b和12c表现出有效的HDAC8抑制作用,具有两位数的纳摩尔IC 50。蛋白质印迹分析证实了其在HDAC2(> 180倍)和HDAC6(〜30倍)上的选择性和相当高的选择性。值得注意的是,12a,12b和12c对T细胞白血病细胞Jurkat,Molt-4和成神经细胞瘤细胞SK-N-BE-(2)表现出高度选择性的抗增殖活性。在众所周知的HDAC8选择性抑制剂PCI-34
    DOI:
    10.1016/j.ejmech.2018.03.002
  • 作为产物:
    描述:
    4-碘苯甲醚L-苯甘氨酰胺 在 chloro[di(1-adamantyl)-2-dimethylaminophenylphosphine]gold(I) 、 碳酸氢钠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银盐 作用下, 以 1,2-二氯乙烷 为溶剂, 以48 %的产率得到(S)-2-amino-N-(4-methoxyphenyl)-2-phenylaceta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未受保护的肽中羧酰胺的位点选择性芳基化
    摘要:
    酰胺化肽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作为潜在肽药物和生物标志物的广泛应用而成为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尽管天然肽中含有丰富的游离酰胺基序(Asn、Gln 和 C 端酰胺),但天然肽中酰胺单元的后期修饰仍然非常罕见,因为酰胺本身亲核性较弱,并且存在多个竞争性亲核残基的干扰,通常会导致不希望的副反应。在此,已在空气气氛下开发了未受保护的多肽中酰胺的化学选择性芳基化,以提供N-带有各种功能基序的芳基酰胺肽。它的成功依赖于金催化和银盐的结合,以区分一系列反应性亲核氨基酸残基(例如,-NH 2、-OH和-COOH)中相对惰性的酰胺,有利于C-N键偶联酰胺优于其他亲核基团。实验和 DFT 研究揭示了银阳离子的关键作用,它充当更具反应性的反应位点的瞬时配位掩模,克服了酰胺固有的低反应性。该策略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已应用于多种肽药物和复合肽的功能化。该应用可以进一步扩展到肽标记和肽装订。
    DOI:
    10.1021/jacs.3c03840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ynthesis of chiral α-amino anilides via a DMEDA-promoted selective C─N coupling reaction of aryl halides and α-aminoamides
    作者:Xiangting Min、Xiaoyu Li、Yu Wang、Yawen Dong、Jingjing Tang、Jing Wang、Jianhui Liu
    DOI:10.1016/j.tet.2018.03.003
    日期:2018.5
    A DMEDA-promoted and copper-catalyzed approach has been designed for the coupling of aryl halides and chiral α-aminoamides to afford a range of functionalized chiral α-amino anilides. This method has a higher yield and better reproducibility than those under ligand-free conditions. Of the two amino groups in the same molecule, only the amide NH2 is observed to react, showing high regioselectivity.
    已经设计了一种DMEDA促进的催化方法,用于芳基卤化物和手性α-基酰胺的偶联,以提供一系列官能化的手性α-苯胺。与在无配体条件下相比,该方法具有更高的收率和更好的重现性。在同一分子中的两个基中,仅酰胺NH 2被观察到反应,显示出高区域选择性。此外,不会发生消旋化,并且ee可以达到99%。对于某些含羟基的底物,例如1-酪氨酸酰胺和1-苏酸酰胺,需要添加相转移催化剂(15-Crown-5)来进行这种转化。
  • Discrimination of enantiomers of amides with two stereogenic centers enabled by chiral bisthiourea derivatives using <sup>1</sup>H NMR spectroscopy
    作者:Hanchang Zhang、Hongmei Zhao、Jie Wen、Zhanbin Zhang、Pericles Stavropoulos、Yanlin Li、Lin Ai、Jiaxin Zhang
    DOI:10.1039/d1ob00742d
    日期:——
    chiral discriminating results towards most amides with two stereogenic centers, which have been rarely studied as chiral substrates by 1H NMR spectroscopy. In particular, CSAs 7, 8 and 9, featuring 3,5-bis(trifluoromethyl)benzene residues, exhibit outstanding chiral discriminating capabilities towards all amides, providing well-separated 1H NMR signals and sufficiently large nonequivalent chemical shifts
    一些含有两个立体中心的新型酰胺的对映体衍生自D-和L -α-氨基酸作为客体,通过1 H NMR 光谱进行手性识别。催化不对称合成产物、天然产物或其全合成产物、手性药物中常存在多种具有两个或多个立体中心的手性酰胺。探索它们的手性识别将是一项具有挑战性且有意义的工作。为此,由(1 S ,2 S )-(+)-1,2-二氨基环己烷、 D -α-氨基酸和异硫氰酸酯作为手性溶剂合成了一类新型手性双硫脲生物1-9 (国家安全局)。事实证明,CSAs 1-9对大多数具有两个立构中心的酰胺具有更好的手性辨别结果,而这些酰胺很少作为手性底物通过1 H NMR 光谱进行研究。特别是,具有 3,5-双(三甲基)苯残基的 CSA 7 、 8和9 ,对所有酰胺表现出出色的手性辨别能力,提供良好分离的1 H NMR 信号和足够大的非等价化学位移。为了测试它们在测定对映体过量方面的实际应用,分别在 CSA 7和8存在下测量了不同光学纯度的手性酰胺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4R)-Boc-4-环己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N,3,3-三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5R,6R)-5-(1-乙基丙氧基)-7-氧杂双环[4.1.0]庚-3-烯-3-羧酸乙基酯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齐特巴坦 齐德巴坦钠盐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苯基甲基酯,(2a,3a)-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羧基甲基酯,(2a,3b)-(9CI) 黄酮-8-乙酸二甲氨基乙基酯 黄荧菌素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1-6)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1-5) 酰肼 黄体瑞林 麦醇溶蛋白 麦角硫因 麦芽聚糖六乙酸酯 麦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