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4-diazabicyclo[2.2.2]octane radical cation | 280-57-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4-diazabicyclo[2.2.2]octane radical cation
英文别名
Radikal-Kation von 1,4-Diazabicyclo[2.2.2]octan (2)
1,4-diazabicyclo[2.2.2]octane radical cation化学式
CAS
280-57-9;35666-90-1
化学式
C6H12N2
mdl
——
分子量
112.175
InChiKey
VLGVFBIHMRIJKZ-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156-159 °C(lit.)
  • 沸点:
    174 °C
  • 密度:
    1.02 g/mL
  • 闪点:
    198 °F
  • 溶解度:
    400克/升
  • LogP:
    -0.49 at 20℃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54
  • 重原子数:
    8.0
  • 可旋转键数:
    0.0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1.0
  • 拓扑面积:
    9.14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2.0

安全信息

  • TSCA:
    Yes
  • 危险等级:
    8
  • 危险品标志:
    F
  • 安全说明:
    S16,S26,S3,S36/37,S37/39,S60
  • 危险类别码:
    R36/38,R52/53,R22,R11,R41
  • WGK Germany:
    1
  • 海关编码:
    29335920
  • 危险品运输编号:
    UN 1325 4.1/PG 2
  • 危险类别:
    8
  • RTECS号:
    HM0354200
  • 包装等级:
    III
  • 危险标志:
    GHS02,GHS07
  • 危险性描述:
    H228,H302,H315,H319,H335,H412
  • 危险性防范说明:
    P210,P261,P273,P305 + P351 + P338

SDS

SDS:71425291d1cb7cda4ade43f88f9321cd
查看

制备方法与用途

三乙烯二胺又名1,4-二氮杂二环〔2.2.2〕辛烷,或者三乙撑二胺,英文简写为DABCO或者TEDA,化学分子式为C6H12N2,是化工生产中一种非常重要的高效催化剂,并被广泛应用于缩合反应、聚氨酯发泡催化、农药合成以及电镀行业中。三乙烯二胺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作聚氨酯的催化剂,亦用于油添加剂;在锅炉水处理中用作缓蚀剂,还用作聚氨酯发泡和聚合的催化剂,环氧树脂固化的促进剂,丙烯腈、乙烯和烷乙烯氧化物的催化剂;作为非亲核碱,分裂β一酮酸醋和偕二醋及脱卤化氢反应的试剂,与有机镁、锂、锌的化合物形成络合物,以增大活性并参与许多反应

(1)将哌嗪提前用甲醇溶解,向带机械搅拌装置的反应瓶内加入123.9g(1.05mol)草酸二甲酯,加入甲醇至完全溶解,加入4.3g甲醇钠,然后取86g(1mol)用甲醇溶解的哌嗪在40℃的温度下缓慢滴加,滴加后搅拌1~2小时后过滤,所得滤饼用甲醇洗涤,干燥,得中间产物双氧三乙烯二胺;

(2)向高压反应釜内加入步骤(1)制得的双氧三乙烯二胺,加入四氢呋喃至完全溶解,加入4.3g钯炭,将釜盖盖紧密封,升温至175℃,向高压阀内充入氢气至压力达到5MPa,反应过程中持续充入氢气保持压力,直至压力不再明显下降,得三乙烯二胺粗品;

(3)打开高压反应釜的排气阀排气,打开釜盖,降至室温,将步骤(2)制得的三乙烯二胺粗品过滤除去催化剂,精馏掉四氢呋喃后加入乙醇打浆,过滤,将所得滤饼干燥,得最终产物三乙烯二胺98.11g。

计算三乙烯二胺的摩尔收率为87.6%,气相检测三乙烯二胺的纯度为99.0%。

将乙二胺与液氨反应制得的三乙烯二胺反应液2500g进行普通的常压蒸馏,三乙烯二胺反应液加热至160℃,直至不再有产物蒸出时结束,所剩溶液1200g作为精馏原料,气相色谱检测三乙烯二胺质量百分含量为60%,三乙烯二胺质量为720g,向精馏原料中加入288g的共沸剂2‑甲基‑3‑羟基丙胺,混合均匀,加入精馏塔的塔釜,精馏塔的理论塔板数为20,在绝对真空度为40kPa、塔釜反应液温度为130℃条件下开始精馏,控制回流比为0.2:1,收集120~122℃前馏分,继续加热至170℃,控制回流比为5:1,收集140~141℃馏分,将140~141℃馏分降至室温,结晶过滤,得到三乙烯二胺615g,气相色谱检测纯度为99.6%。
化学性质 
无水物为可燃性白色结晶体,极易潮解。 能溶于水、乙醇、丙酮和苯。25℃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45g/100g,在乙醇中的溶解度为77g/100g,在丙酮中的溶解度为13g/100g,在苯中的溶解度为51g/100g。
用途 
可用于聚氨酯泡沫体、弹性体及涂料等多种制品的生产
用途 
用于制取聚氨酯类泡沫塑料的催化剂和石油添加剂。
生产方法 
将1,2-二氯乙烷和氨水送入管式反应器中,于150-250℃、392kPa压力下进和热压氨化反应。反应液以碱中和得到混合游离胺,经浓缩除去氯化钠,然后将粗吕减压蒸馏,收集不同馏分进行分离。在获得该品同时,并联产乙二胺、二亚乙基三胺、三亚乙基四胺、四亚乙基五胺和多亚乙基多胺。从生产六水哌嗪的母液中经分馏可得该品,第生产100t六水哌嗪可得六水三亚乙基二胺约3-4t。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三乙烯二胺 以 various solvent(s) 为溶剂, 生成 1,4-diazabicyclo[2.2.2]octane radical cation
    参考文献:
    名称:
    Eastland, George W.; Rao, D. N. Ramakrishna; Symons, Martyn C. R.,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Perkin transactions II, 1984, # 9, p. 1551 - 1558
    摘要:
    DOI: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Laser flash photolysis study of the photochemistry of 4,5-diaza-9-fluorenone
    作者:Ada R. Bertoti、Alexandre K. Guimarães、José Carlos Netto-Ferreira
    DOI:10.1016/j.jphotochem.2014.10.021
    日期:2015.2
    as a secondary standard and a value of 0.41 ± 0.01 was obtained. The reactivity of the triplet excited state of 1 towards several quenchers, in acetonitrile, was investigated employing the laser flash photolysis technique quenching rate constants ranging from 7.9 × 104 M−1 s−1 (2-propanol) to 1.0 × 1010 M−1 s−1 (triethylamine) were obtained. From the quenching rate constants obtained one can conclude
    4,5-二氮杂-9-芴酮(1)的三重激发态在乙腈中的410和470 nm处显示最大吸收,寿命为3μs。使用9-芴酮作为次要标准,确定其系统间交叉量子产率,并获得0.41±0.01的值。使用激光闪光光解技术研究了三重激发态1对乙腈中几个猝灭剂的反应性,猝灭速率常数范围为7.9×10 4  M -1  s -1(2-丙醇)至1.0×10 10  M -1 秒-1得到(三乙胺)。从获得的猝灭速率常数可以得出结论,4,5-二氮杂-9-芴酮具有ππ*三重态激发态。含极性取代基的对σ +的三重态1的淬灭速率常数的Hammett图给出的反应常数ρ为–1.54±0.10,这证明了4,5-二氮杂9-芴酮三重激发态的亲电特性。
  • Subramanian, P; Rajaram, J; Ramarkrishnan, V, Ind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Section A: Inorganic, Physical, Theoretical and Analytical, 1991, vol. 30, # 11, p. 913 - 919
    作者:Subramanian, P、Rajaram, J、Ramarkrishnan, V、Kuriacose, J C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