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benzo[ghi]perylene-1,2-dicarboxylic(dodecyl)imide | 1225047-23-3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benzo[ghi]perylene-1,2-dicarboxylic(dodecyl)imide
英文别名
2-Dodecyl-1H-peryleno[1,12-efg]isoindole-1,3(2H)-dione;14-dodecyl-14-azaheptacyclo[15.8.0.02,11.03,8.04,24.012,16.020,25]pentacosa-1(17),2(11),3(8),4,6,9,12(16),18,20(25),21,23-undecaene-13,15-dione
benzo[ghi]perylene-1,2-dicarboxylic(dodecyl)imide化学式
CAS
1225047-23-3
化学式
C36H35NO2
mdl
——
分子量
513.679
InChiKey
OOVDXNPAMRFVOM-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9.36
  • 重原子数:
    39.0
  • 可旋转键数:
    11.0
  • 环数:
    7.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3
  • 拓扑面积:
    39.07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3.0

上下游信息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benzo[ghi]perylene-1,2-dicarboxylic(dodecyl)imide四氯苯醌 、 potassium hydroxide 作用下, 以 氯仿N,N-二甲基甲酰胺异丙醇 为溶剂, 反应 120.0h, 生成 N,N'-(dimethylamino)propyl-coronene-3,4,9,10-tetracarboxylic dii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sim双酰亚胺超分子体系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其在H 2 O 2和葡萄糖的比色传感中的应用
    摘要:
    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的水溶性双芳烃双酰亚胺衍生物(CTDI)。CTDI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并通过π-π堆积和疏水相互作用形成超分子纳米纤维。纳米纤维表现出独特的过氧化物酶样催化活性,并且可以在过氧化氢的存在下催化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的氧化还原反应。观察到清晰的测定溶液颜色变化。利用过氧化物酶样的催化特性对H 2 O 2进行灵敏检测和葡萄糖。该测定法显示出极好的灵敏度,并且可以轻松检测到1μM的葡萄糖。还证实了在稀人血样​​品中的葡萄糖检测,并使用商用血糖仪验证了结果。我们的方法简单,方便,灵敏且选择性强,可以促进与生物和生物医学研究应用有关的葡萄糖感测。
    DOI:
    10.1039/c7tb00212b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用四硫富富瓦烯/二硫富富瓦烯供体附加不同的π扩展受体:多态氧化还原特性,自由基离子产生和中红外吸收混合价态。
    摘要:
    通过亚磷酸酯介导的交叉偶联反应合成了三类供体-受体(D–A)π扩展发色团(1 – 12),其中酸酐或酰亚胺基π-As和四硫富瓦烯(TTF)的数目)/二硫富瓦烯(DTF)Ds被系统地改变了。大的π环,例如苯并ylene和co烯,首次被整合到TTF / DTF单元中,以克服它们的高不溶性。π受体中的酸酐和酰亚胺基团可显着改变边界轨道并影响光电性能。D部分允许形成自由基阳离子(D。+),而π扩展的A部分帮助形成自由基阴离子(A .-)通过在环境条件下进行氧化/还原。这些分子显示出UV / Vis /近红外吸收,荧光延伸到近红外区域以及两性电化学性质。发色团10和12在多种溶剂中均表现出溶剂变色现象。相对于酰亚胺基团,具有酸酐官能团的π-A使得电子吸收更容易,而D TTF / DTF单元数目的增加使它们易于氧化。有趣的是,反式-TTF稠合的分子(1,6,和11)在中红外区域显示出混合价态( = 5
    DOI:
    10.1002/chem.201704604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ynthesis and Controllable Self-Assembly of a Novel Coronene Bisimide Amphiphile
    作者:K. Venkata Rao、Subi J. George
    DOI:10.1021/ol100864e
    日期:2010.6.4
    The synthesis of an amphiphilic coronene bisimide (Amph-CBI) and its self-assembly in THF/water through π−π stacking and solvophobic interactions are reported. Spect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studies revealed a bilayer like self-assembly of the coronene amphiphile to different kinds of one-dimensional nanostructures, such as nanotubes and nanotapes, which can be controlled by solvent composition.
    报道了两亲性二苯并双酰亚胺(Amph-CBI)的合成及其通过π-π堆积和疏溶剂相互作用在THF /中的自组装。光谱学和显微学研究揭示了双层,如日冕两亲物的自组装成不同种类的一维纳米结构,例如纳米管和纳米带,其可以通过溶剂组成来控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