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CuaedtH}(1-) | 142029-14-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CuaedtH}(1-)
英文别名
——
{CuaedtH}(1-)化学式
CAS
142029-14-9
化学式
C10H13N2O8*Cu
mdl
——
分子量
352.768
InChiKey
BDXBEDXBWNPQNP-UHFFFAOYSA-K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7.3
  • 重原子数:
    21.0
  • 可旋转键数:
    11.0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6
  • 拓扑面积:
    167.0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10.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CuaedtH}(1-) 以 neat (no solvent, solid phase) 为溶剂, 生成 copper(II) oxide
    参考文献:
    名称:
    Noncovalent interaction of polyethylene glycol with copper complex of 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onstructing inorganic nanomaterials
    摘要:
    在本研究中,我们试图回答一个基本问题:聚合物与配位化合物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会产生什么结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了聚乙二醇(PEG-4000,PEG-b)和乙二胺四乙酸铜络合物(H2CuY)。在 H2CuY 和 PEG-b 之间制备了一种新型加合物(CEP)。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了几个有趣的发现。首先,H2CuY 的引入对 PEG-b 的堆叠结构没有影响,但导致聚合物的表面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次,PEG 和 CEP 的最大降解温度存在显著差异(117 K),这表明非共价作用可大幅提高 PEG 的热稳定性。第三,烧结实验表明,H2CuY 和 CEP 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分解产物。前者在氮气中形成 Cu 晶体,在空气中形成 CuO,而后者则分别生成结晶度良好的 Cu 和 CuCl 晶体。最后,三种独立的测量方法:溶液中的粘度、电导率和核磁共振,为非共价相互作用的双方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和见解。我们提出了可能的相互作用机制和相互作用位点。我们认为,目前的研究可以为重新理解金属复合物与聚合物之间的非共价加成相互作用与加成成分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变化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DOI:
    10.1039/c1dt11090j
  • 作为产物:
    描述:
    copper hydroxide乙二胺四乙酸 作用下, 以 为溶剂, 生成 {CuaedtH}(1-)
    参考文献:
    名称:
    Pfeiffer, P.; Schmitz, E., Zeitschrift fur anorganische Chemie, 1949, vol. 258, p. 247 - 256
    摘要:
    DOI: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Electrochemical Quartz Crystal Microgravimetry Study of Metal Deposition from EDTA Complexes
    作者:Eimutis Juzeliunas、Howard W. Pickering、Konrad G. Weil
    DOI:10.1149/1.1393318
    日期:——
    The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of metals from Me II (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EDTA) complexes was studied by electrochemical quartz crystal microgravimetry. These investigations are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clean-up processes, such as remediation of metal-contaminated soils by EDTA and subsequent electrochemical recovery of metal, in situ electrokinetic soil remediation
    Me II(乙二胺四乙酸EDTA)配合物的属电化学沉积通过电化学石英晶体微重量法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对于环境清理过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 EDTA 修复属污染土壤和随后的属电化学回收、原位电动土壤修复、电化学气体净化等。对 Pb、Cu、Cd、Zn 和 Ni 等废物位点进行了调查。从电极质量的明显增加中检测到属沉积的潜在区域。我们观察到质子化和非质子化 EDTA 络合物中 Pb、Cu、Cd 和 Zn 的还原。没有发现沉积的迹象。而 Cu、Cd 的扩散限制电流,并且可以实现 Pb 沉积,Zn 沉积电流要低得多。这可以用沉积过程中的电极钝化来解释。确定了副反应,即质子还原、EDTA 还原和分解。
  • Kinetics and mechanisms of the catalytic reactions of formaldehyde with copper oxides and a copper ion complex in aqueous alkali
    作者:O. A. Demchenko、D. I. Belkin
    DOI:10.1134/s0023158411010046
    日期:2011.2
    The kinetics of the autocatalytic reactions of formaldehyde with copper(II) and copper(I) oxides and with the Cu2+ ion of the copper EDTA complex, as well as formaldehyde disproportion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copper metal,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aqueous solutions of sodium hydroxide. Two likely reaction mechanisms are present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mechanisms does not alter the observed
    甲醛(II)和(I)氧化物以及Cu 2+的自催化反应动力学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研究了EDTA络合物的离子,以及甲醛存在下的歧化。提出了两种可能的反应机理。这些机理之间的差异不会改变所观察到的动力学过程,动力学过程的速率取决于其第一步缓慢的步骤,即将吸附在表面的亚甲基二醇阴离子氧化为甲酸。在第一种机理的缓慢步骤中,氢化物离子从亚甲基二醇阴离子中提取出来并转移到上。在第二种机理的缓慢步骤中,亚甲基二醇阴离子经历阳极氧化,释放出氢原子和电子。在第一种机理的快速步骤中,氢化物离子经过阳极氧化成氢,化合物经过阴极还原成属,同时,电子和氢被转移到非离子化甲醛分子中,生成甲醇。建议为反应建立数学模型。已经确定了反应缓慢步骤的有效速率常数和活化能。已经估计了化合物的非催化还原反应的有效速率常数以及快速的氢和甲醇形成反应的速率之比。已经确定了反应缓慢步骤的有效速率常数和活化能。已
  • Gmelin Handbuch der Anorganischen Chemie, Gmelin Handbook: Cu: MVol.B4, 107, page 1670 - 1672
    作者:
    DOI:——
    日期:——
  • Schwarzenbach, G.; Gut, R.; Anderegg, G., Helvetica Chimica Acta, 1954, vol. 37, p. 937 - 957
    作者:Schwarzenbach, G.、Gut, R.、Anderegg, G.
    DOI:——
    日期:——
  • Gmelin Handbuch der Anorganischen Chemie, Gmelin Handbook: Cu: MVol.B4, 106, page 1667 - 1670
    作者:
    DOI:——
    日期:——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4R)-Boc-4-环己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N,3,3-三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5R,6R)-5-(1-乙基丙氧基)-7-氧杂双环[4.1.0]庚-3-烯-3-羧酸乙基酯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齐特巴坦 齐德巴坦钠盐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苯基甲基酯,(2a,3a)-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羧基甲基酯,(2a,3b)-(9CI) 黄酮-8-乙酸二甲氨基乙基酯 黄荧菌素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1-6)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1-5) 酰肼 黄体瑞林 麦醇溶蛋白 麦角硫因 麦芽聚糖六乙酸酯 麦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