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4-oxo-2-thioxothiazolidin-3-yl)phenylacetic acid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4-oxo-2-thioxothiazolidin-3-yl)phenylacetic acid
英文别名
2-(4-Oxo-2-thioxothiazolidin-3-yl)-2-phenylacetic acid;2-(4-oxo-2-sulfanylidene-1,3-thiazolidin-3-yl)-2-phenylacetic acid
(4-oxo-2-thioxothiazolidin-3-yl)phenylacetic acid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C11H9NO3S2
mdl
——
分子量
267.329
InChiKey
JTASFHVMJIUBAX-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1
  • 重原子数:
    17
  • 可旋转键数:
    3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8
  • 拓扑面积:
    115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5

上下游信息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S)-N-[3-(2-fluoro-4'-formylbiphenyl-4-yl)-2-oxo-1,3-oxazolidine-5-methyl]acetamide(4-oxo-2-thioxothiazolidin-3-yl)phenylacetic acidsodium acetate溶剂黄146 作用下, 以73.2%的产率得到N-(((5S)-3-(2-fluoro-4'-((Z)-(3-(carboxy(phenyl)methyl)-4-oxo-2-thioxo-5-thiazolidinylidene)methyl) biphenyl-4-yl)-2-oxo-5-oxazolidinyl)methyl)aceta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设计和合成含有罗丹宁或硫代乙内酰脲部分作为对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新型抗菌剂的联芳恶唑烷酮衍生物。
    摘要:
    设计,合成并评估了含有若丹宁或硫代乙内酰脲部分的新型联芳恶唑烷酮衍生物。关键化合物7和9是通过中间体醛5与若丹宁衍生物6a-6b的knoevenagel缩合反应合成的。初步研究表明,使用利奈唑胺和雷地唑烷作为阳性对照,化合物7、9和10e表现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MSSA,LREF和VRE病原体的有效抗菌活性,MIC值为0.125 µg / mL。最有前途的化合物10e对MRSA,MSSA,VRE和LREF的临床分离株表现出有效的抗菌活性,MIC值在0.125-0.5 µg / mL范围内,而10e对LREF的临床分离株的效力则高64倍比利奈唑胺。而且,化合物10e对HepG2细胞无细胞毒性,IC50值为91.04μM。化合物10e一起可作为新型抗菌剂用于进一步研究。
    DOI:
    10.1016/j.bmcl.2018.12.012
  • 作为产物:
    描述:
    参考文献:
    名称:
    设计和合成含有罗丹宁或硫代乙内酰脲部分作为对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新型抗菌剂的联芳恶唑烷酮衍生物。
    摘要:
    设计,合成并评估了含有若丹宁或硫代乙内酰脲部分的新型联芳恶唑烷酮衍生物。关键化合物7和9是通过中间体醛5与若丹宁衍生物6a-6b的knoevenagel缩合反应合成的。初步研究表明,使用利奈唑胺和雷地唑烷作为阳性对照,化合物7、9和10e表现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MSSA,LREF和VRE病原体的有效抗菌活性,MIC值为0.125 µg / mL。最有前途的化合物10e对MRSA,MSSA,VRE和LREF的临床分离株表现出有效的抗菌活性,MIC值在0.125-0.5 µg / mL范围内,而10e对LREF的临床分离株的效力则高64倍比利奈唑胺。而且,化合物10e对HepG2细胞无细胞毒性,IC50值为91.04μM。化合物10e一起可作为新型抗菌剂用于进一步研究。
    DOI:
    10.1016/j.bmcl.2018.12.012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5-(1H-Indol-3-ylmethylene)-4-oxo-2-thioxothiazolidin-3-yl)alkancarboxylic Acids as Antimicrobial Agents: Synthesis, Biological Evaluation, and Molecular Docking Studies
    作者:Volodymyr Horishny、Victor Kartsev、Athina Geronikaki、Vasyl Matiychuk、Anthi Petrou、Jasmina Glamoclija、Ana Ciric、Marina Sokovic
    DOI:10.3390/molecules25081964
    日期:——
    inhibit biofilm formation 2- to 4-times more than both reference drugs. Compounds were evaluated also for their antifungal activity against eight species. The evaluation revealed that all compounds exhibited antifungal activity better than the reference drugs bifonazole and ketoconazole. Molecular docking studies on antibacterial and antifungal targets were performed in order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
    背景:传染病象征着全球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的后果性压力,并对世界各地的社会经济稳定产生影响。对当前抗菌治疗的耐药性日益增加,迫切需要发现和开发具有不同作用模式的感染治疗新实体,这些实体可以同时针对敏感菌株和耐药菌株。方法:使用有机合成的经典方法合成化合物。结果:所有 20 种合成化合物均显示出对 8 种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抗菌活性。应该提到的是,所有化合物对所有测试的细菌都表现出比青霉素更好的抗菌效力。此外,18 种化合物似乎比链霉素更有效地对抗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绿假单胞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三种最活跃的化合物 4h、5b 和 5g 似乎比青霉素更有效地对抗 MRSA,而链霉素没有显示任何杀菌活性。与青霉素相比,所有三种化合物对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的耐药菌株也显示出更好的活性。此外,所有化合物都能够比两种参考药物抑制生物膜形成多 2 到 4 倍
  • Thiazolidinecarboxyl acids
    申请人:——
    公开号:US20020037901A1
    公开(公告)日:2002-03-28
    5-Arylidene-4-oxo-2-thioxo-3-thiazolidinecarboxylic acids of formula I 1 in which the symbols R 1 , R 2 , A, A 1 and A 2 have the significance given in the description as medicame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diseases.
    公式I1的5-芳基亚甲基-4-氧代-2-代-3-噻唑羧酸,其中符号R1,R2,A,A1和A2的意义在说明中给出,作为治疗癌症疾病的药物。
  • DANILA, G.;CIONGA, E.
    作者:DANILA, G.、CIONGA, E.
    DOI:——
    日期:——
  • THIAZOLIDINE CARBOXYLIC ACID DERIVATIVES AND THEIR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申请人:F. HOFFMANN-LA ROCHE AG
    公开号:EP1189894A1
    公开(公告)日:2002-03-27
  • US6506755B2
    申请人:——
    公开号:US6506755B2
    公开(公告)日:2003-01-14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4R)-Boc-4-环己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N,3,3-三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5R,6R)-5-(1-乙基丙氧基)-7-氧杂双环[4.1.0]庚-3-烯-3-羧酸乙基酯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齐特巴坦 齐德巴坦钠盐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苯基甲基酯,(2a,3a)-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羧基甲基酯,(2a,3b)-(9CI) 黄酮-8-乙酸二甲氨基乙基酯 黄荧菌素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1-6)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1-5) 酰肼 黄体瑞林 麦醇溶蛋白 麦角硫因 麦芽聚糖六乙酸酯 麦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