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3-dibenzhydryl imidazolium chloride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3-dibenzhydryl imidazolium chloride
英文别名
1,3-Bis-(diphenylmethyl)imidazoliumchloride;1,3-dibenzhydrylimidazol-1-ium;chloride
1,3-dibenzhydryl imidazolium chloride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C29H25N2*Cl
mdl
——
分子量
436.984
InChiKey
FXMCTLIDDUZQIM-UHFFFAOYSA-M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06
  • 重原子数:
    32
  • 可旋转键数:
    6
  • 环数:
    5.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7
  • 拓扑面积:
    8.8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1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3-dibenzhydryl imidazolium chlorideseleniumsodium carbonate 作用下, 以 为溶剂, 反应 6.0h, 以83%的产率得到1,3-dibenzhydryl-imidazole-2-selenone
    参考文献:
    名称:
    具有较高芳香性的硒-N-杂环卡宾 (Se-NHC) 配合物抑制微生物:合成、结构和生物潜力
    摘要:
    摘要 报道了五种带有咪唑基N-杂环卡宾配体 (Se-NHC) 的硒配合物的合成。通过元素和光谱分析(FTIR、1 H 和13 C NMR)对加合物进行表征。单晶 XRD 证实了两种 Se-NHC 加合物VIII和XI的结构。Se-NHC 复合物的抑制区 (ZOI) 值针对两种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和一种真菌菌株(白色念珠菌)进行了评估。最活跃的测试化合物是XI ,对大肠杆菌的抑制值为 24.1 ± 0.1 mm,并且比四环素(参比药物)显示出更高的活性。同样,XI对白色念珠菌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潜力(26.5 ± 0.2 mm)。溶血试验证明受试​​化合物(Ⅷ - Ⅻ)对健康人体血液无毒;然而,溶栓表明VIII - XII可用作潜在的溶栓剂。得出的结论是,在咪唑的末端氮原子上具有更多芳环的 Se-NHC 卡宾加合物比其他测试的化合物更有效。Se-NHC 化合物对细菌菌株比真菌菌株更有效。
    DOI:
    10.1080/00958972.2022.2101921
  • 作为产物:
    描述:
    二苯氯甲烷 在 potassium hydroxide 作用下, 以 1,4-二氧六环二甲基亚砜 为溶剂, 反应 0.5h, 生成 1,3-dibenzhydryl imidazolium chloride
    参考文献:
    名称:
    具有较高芳香性的硒-N-杂环卡宾 (Se-NHC) 配合物抑制微生物:合成、结构和生物潜力
    摘要:
    摘要 报道了五种带有咪唑基N-杂环卡宾配体 (Se-NHC) 的硒配合物的合成。通过元素和光谱分析(FTIR、1 H 和13 C NMR)对加合物进行表征。单晶 XRD 证实了两种 Se-NHC 加合物VIII和XI的结构。Se-NHC 复合物的抑制区 (ZOI) 值针对两种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和一种真菌菌株(白色念珠菌)进行了评估。最活跃的测试化合物是XI ,对大肠杆菌的抑制值为 24.1 ± 0.1 mm,并且比四环素(参比药物)显示出更高的活性。同样,XI对白色念珠菌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潜力(26.5 ± 0.2 mm)。溶血试验证明受试​​化合物(Ⅷ - Ⅻ)对健康人体血液无毒;然而,溶栓表明VIII - XII可用作潜在的溶栓剂。得出的结论是,在咪唑的末端氮原子上具有更多芳环的 Se-NHC 卡宾加合物比其他测试的化合物更有效。Se-NHC 化合物对细菌菌株比真菌菌株更有效。
    DOI:
    10.1080/00958972.2022.2101921
  • 作为试剂:
    描述:
    4-甲氧基苯甲醛重水1,3-dibenzhydryl imidazolium chloridesodium carbonate 作用下, 反应 3.0h, 以46%的产率得到4-甲氧基苯甲醛-D1
    参考文献:
    名称:
    N-杂环卡宾催化 D2O 中醛的氘化
    摘要:
    建立了 N-杂环卡宾 (NHC) 催化的醛在氧化氘 (D2O) 和环戊基甲基醚的混合溶剂中的直接氘化。目前的氘化可能是由醛和 NHC 形成 Breslow 中间体引发的,随后被 D2O 捕获,提供单氘化醛。
    DOI:
    10.1055/s-0040-1707993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Ionic liquid containing electron-rich, porous polyphosphazene nanoreactors cataly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sub>2</sub> to carbonates
    作者:Zhangjun Huang、Jorge G. Uranga、Shiliu Zhou、Haiyan Jia、Zhaofu Fei、Yefeng Wang、Felix D. Bobbink、Qinghua Lu、Paul J. Dyson
    DOI:10.1039/c8ta08856j
    日期:——
    simultaneously capture and transform CO2 into carbonates. The PPZ nanospheres swell in organic solvents and effectively absorb IL cations by virtue of the electron-rich sites, while leaving the anions exposed and increasing their nucleophilicity. This leads to considerably higher catalytic activity compared to the IL alone in the cycloaddition reaction of CO2 to epoxides. The cation shielding effect
    我们显示离子液体(ILs)与富电子的多孔聚腈(PPZ)相互作用,形成能够同时捕获并将CO 2转化为碳酸盐的杂化PPZ-IL纳米反应器。PPZ纳米球在有机溶剂中溶胀,并通过富电子位点有效吸收IL阳离子,同时使阴离子暴露在外并增加其亲核性。与单独的IL相比,与CO 2的环加成反应相比,这导致了更高的催化活性。环氧化物。阳离子屏蔽效果取决于IL阳离子的结构,因此,可以通过改变IL中阳离子的结构来调节催化活性,并且DFT计算用于合理化实验观察到的催化活性差异。这些研究表明,PPZ纳米球可以在催化中找到广泛用途,不仅可以用作均相催化剂的活性纳米载体,还可以用于转化CO 2以及其他底物。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