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7-二(9,9-二甲基芴-2-基)-9,9-二甲基芴 | 851478-90-5

中文名称
2,7-二(9,9-二甲基芴-2-基)-9,9-二甲基芴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9,9-dimethylfluorene trimer
英文别名
9,9,9',9',9'',9''-Hexamethyl-9H,9'H,9''H-2,2':7',2''-terfluorene;2,7-bis(9,9-dimethylfluoren-2-yl)-9,9-dimethylfluorene
2,7-二(9,9-二甲基芴-2-基)-9,9-二甲基芴化学式
CAS
851478-90-5
化学式
C45H38
mdl
——
分子量
578.797
InChiKey
CCTIZDABNPLPHW-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2.7
  • 重原子数:
    45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9.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
  • 拓扑面积:
    0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7-二(9,9-二甲基芴-2-基)-9,9-二甲基芴 作用下, 以 氯仿 为溶剂, 反应 44.0h, 以96%的产率得到2,2':7',2''-Ter-9H-芴,7,7''-二溴-9,9,9',9',9'',9''-六甲基-
    参考文献:
    名称:
    使用跨膜光收集器和磷脂双层中能量转移诱导的光还原来模拟光系统 I
    摘要:
    光系统 I (PS I) 是一种跨膜蛋白,垂直于膜组装,并执行光捕获、能量转移和电子转移到最终的水溶性电子受体。我们在这里提出了它的超分子模型,由双阳离子低聚芴1 2+与磷脂双层中的双阴离子光氧化还原催化剂伊红 Y (EY 2− ) 结合形成。根据共焦显微镜、分子模型和时间依赖性密度泛函理论计算,1 2+更倾向于与脂质双层垂直排列。在EY 2−存在的情况下,形成强络合物(Ka = 2.1±0.1×10 6  m -1 ),其在1 2+的激发下导致有效的能量转移至EY 2−。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显示了从 EY 2−激发态到水溶性电子供体 EDTA 的后续电子转移。总体而言,膜内受控的自组装和光化学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但简单的 PS I 合成功能模拟物。
    DOI:
    10.1002/chem.202003391
  • 作为产物:
    描述:
    参考文献:
    名称:
    On-surface polymerization on a semiconducting oxide: aryl halide coupling controlled by surface hydroxyl groups on rutile TiO2(011)
    摘要:
    在金红石TiO2(011)-(2 × 1)表面上,芳基卤化物单体的共价偶联需要表面羟基的存在,并受其密度控制。
    DOI:
    10.1039/c5cc02989a
  • 作为试剂:
    描述:
    三乙胺2,7-二(9,9-二甲基芴-2-基)-9,9-二甲基芴 作用下, 以 甲醇 为溶剂, 生成 氢气
    参考文献:
    名称:
    定义明确的共轭低聚物光催化剂从水生产氢的结构-活性关系
    摘要:
    用于太阳能燃料生产的大多数有机半导体光催化剂是线性聚合物或分子量分布广泛的聚合物网络。在这里,我们研究了一系列分子二苯并[ b,d]噻吩砜和芴低聚物作为定义明确的模型系统,以探讨光催化活性与结构特征(如链长和平面度)之间的关系。发现氢的释放速率随桥头原子,链长和主链扭曲而显着变化。仅三个重复单元的三聚体(S3)具有优异的质子还原活性,在420 nm处的EQE为8.8%,接近其聚合物类似物的活性,表明高摩尔质量不是良好活性的先决条件。在瞬态和准连续照射条件下,在S3低聚物中光照下产生的长寿命电子的动力学与相应的聚合物非常相似。
    DOI:
    10.1039/d0sc02675a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Phosphorescence Quenching by Conjugated Polymers
    作者:Madhusoodhanan Sudhakar、Peter I. Djurovich、Thieo E. Hogen-Esch、Mark E. Thompson
    DOI:10.1021/ja0343297
    日期:2003.7.1
    complexes (FP, PPY, BT, PQ, and BTP), with triplet energies of 2.6, 2.4, 2.2, 2.1, and 2.0 eV, respectively (based on phosphorescence spectra). Stern-Volmer analysis of luminescent quenching shows that energy transfer from either FP or PPY to F3 is an exothermic process with Stern-Volmer quenching constants (kqSV) of near 109 M-1 s-1 while energy transfer from BT, PQ, and BTP is endothermic (kqSV = 107-106
    使用芴三聚体 (F3) 作为模型共轭材料研究了磷光体和共轭聚合物之间的能量转移。研究的磷光体是双环金属化铱配合物(FP、PPY、BT、PQ 和 BTP),三线态能量分别为 2.6、2.4、2.2、2.1 和 2.0 eV(基于磷光光谱)。发光猝灭的 Stern-Volmer 分析表明,从 FP 或 PPY 到 F3 的能量转移是一个放热过程,Stern-Volmer 猝灭常数 (kqSV) 接近 109 M-1 s-1,而能量从 BT、PQ 和 BTP 转移是吸热的(kqSV = 107-106 M-1 s-1)。根据上述结果,估计 F3 的三重态能量小于 2.3 eV (530 nm)。这项研究表明,通常具有比 F3 低的 T1 能量的共轭聚合物,
  • Mimicking Photosystem I with a Transmembrane Light Harvester and Energy Transfer‐Induced Photoreduction in Phospholipid Bilayers
    作者:Andrea Pannwitz、Holden Saaring、Nataliia Beztsinna、Xinmeng Li、Maxime A. Siegler、Sylvestre Bonnet
    DOI:10.1002/chem.202003391
    日期:2021.2.10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12+ prefers to align perpendicularly to the lipid bilayer. In presence of EY2−, a strong complex is formed (Ka=2.1±0.1×106 m−1), which upon excitation of 12+ leads to efficient energy transfer to EY2−. Follow‐up electron transfer from the excited state of EY2− to the water‐soluble electron donor EDTA was shown via UV–Vis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Overall, controlled self‐assembly
    光系统 I (PS I) 是一种跨膜蛋白,垂直于膜组装,并执行光捕获、能量转移和电子转移到最终的水溶性电子受体。我们在这里提出了它的超分子模型,由双阳离子低聚芴1 2+与磷脂双层中的双阴离子光氧化还原催化剂伊红 Y (EY 2− ) 结合形成。根据共焦显微镜、分子模型和时间依赖性密度泛函理论计算,1 2+更倾向于与脂质双层垂直排列。在EY 2−存在的情况下,形成强络合物(Ka = 2.1±0.1×10 6  m -1 ),其在1 2+的激发下导致有效的能量转移至EY 2−。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显示了从 EY 2−激发态到水溶性电子供体 EDTA 的后续电子转移。总体而言,膜内受控的自组装和光化学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但简单的 PS I 合成功能模拟物。
  • On-surface polymerization on a semiconducting oxide: aryl halide coupling controlled by surface hydroxyl groups on rutile TiO<sub>2</sub>(011)
    作者:Marek Kolmer、Rafal Zuzak、Amir A. Ahmad Zebari、Szymon Godlewski、Jakub S. Prauzner-Bechcicki、Witold Piskorz、Filip Zasada、Zbigniew Sojka、David Bléger、Stefan Hecht、Marek Szymonski
    DOI:10.1039/c5cc02989a
    日期:——

    The covalent coupling of aryl halide monomers on the rutile TiO2(011)-(2 × 1) surface requires the presence of surface hydroxyl groups and is controlled by their density.

    在金红石TiO2(011)-(2 × 1)表面上,芳基卤化物单体的共价偶联需要表面羟基的存在,并受其密度控制。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S)-2-N-Fmoc-氨基甲基吡咯烷盐酸盐 (2S,4S)-Fmoc-4-三氟甲基吡咯烷-2-羧酸 黎芦碱 鳥胺酸 魏因勒卜链接剂 雷迪帕韦二丙酮合物 雷迪帕韦 雷尼托林 锰(2+)二{[乙酰基(9H-芴-2-基)氨基]氧烷负离子} 达托霉素杂质 赖氨酸杂质4 螺[环戊烷-1,9'-芴] 螺[环庚烷-1,9'-芴] 螺[环己烷-1,9'-芴] 螺-(金刚烷-2,9'-芴) 藜芦托素 荧蒽 反式-2,3-二氢二醇 草甘膦-FMOC 英地卡胺 苯芴醇杂质A 苯并[a]芴酮 苯基芴胺 苯(甲)醛,9H-芴-9-亚基腙 芴甲氧羰酰胺 芴甲氧羰酰基高苯丙氨酸 芴甲氧羰酰基肌氨酸 芴甲氧羰酰基环己基甘氨酸 芴甲氧羰酰基正亮氨酸 芴甲氧羰酰基D-环己基甘氨酸 芴甲氧羰酰基D-Β环己基丙氨酸 芴甲氧羰酰基-O-三苯甲基丝氨酸 芴甲氧羰酰基-D-正亮氨酸 芴甲氧羰酰基-6-氨基己酸 芴甲氧羰基-高丝氨酸内酯 芴甲氧羰基-缬氨酸-1-13C 芴甲氧羰基-beta-赖氨酰酸(叔丁氧羰基) 芴甲氧羰基-S-叔丁基-L-半胱氨酸五氟苯基脂 芴甲氧羰基-S-乙酰氨甲基-L-半胱氨酸 芴甲氧羰基-PEG9-羧酸 芴甲氧羰基-PEG8-琥珀酰亚胺酯 芴甲氧羰基-PEG7-羧酸 芴甲氧羰基-PEG4-羧酸 芴甲氧羰基-O-苄基-L-苏氨酸 芴甲氧羰基-O-叔丁酯-L-苏氨酸五氟苯酚酯 芴甲氧羰基-O-叔丁基-D-苏氨酸 芴甲氧羰基-N6-三甲基硅乙氧羰酰基-L-赖氨酸 芴甲氧羰基-L-苏氨酸 芴甲氧羰基-L-脯氨酸五氟苯酯 芴甲氧羰基-L-半胱氨酸 芴甲氧羰基-L-β-高亮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