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Methyl-4-p-t-Butylphenylbutanoate | 32779-31-0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Methyl-4-p-t-Butylphenylbutanoate
英文别名
Methyl 4-(4-tert-butylphenyl)butanoate
Methyl-4-p-t-Butylphenylbutanoate化学式
CAS
32779-31-0
化学式
C15H22O2
mdl
——
分子量
234.338
InChiKey
RUUBRPMFYWCOJP-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315.4±21.0 °C(Predicted)
  • 密度:
    0.968±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4
  • 重原子数:
    17
  • 可旋转键数:
    6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3
  • 拓扑面积:
    26.3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Methyl-4-p-t-Butylphenylbutanoate二氯乙酸bis(dimethylglyoximatodifluoroboryl)cobalt(II) 、 3,6‐di‐tert‐butyl‐9‐(4‐fluoro‐2,6‐dimethylphenyl)‐10‐phenylacridin‐10‐ium tetrafluoroborate 、 作用下, 以 乙腈 为溶剂, 反应 8.0h, 以72%的产率得到methyl 4-(4-(tert-butyl)phenyl)-3-oxobutanoate
    参考文献:
    名称:
    由双重有机光氧化还原和钴催化实现的均苄基氧化
    摘要:
    在更活化的苄基 C(sp3)-H 键存在的情况下激活脂肪族 C(sp3)-H 键通常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即使不是不可能的任务。在本文中,我们表明,可以使用双有机光氧化还原/钴催化,利用苄基 C(sp3)-H 键的反应性来实现高苄基位置的反应性。通过两部分催化系统,烷基芳烃进行脱氢,然后进行反马尔科夫尼科夫瓦克型氧化,生成苄基酮产品。这种正式的均苄氧化是在不使用导向基团的情况下以高原子经济性完成的;实现传统上需要多次化学转化的有价值的反应性。
    DOI:
    10.1021/jacs.0c04422
  • 作为产物:
    描述:
    4-叔丁基苯乙烯巯基乙酸甲酯 在 [Au2(bis(diphenylphosphino)methane)2]Cl2 、 三苯基膦 作用下, 以 乙腈 为溶剂, 以87%的产率得到Methyl-4-p-t-Butylphenylbutanoate
    参考文献:
    名称:
    通过对金催化的光反应进行脱硫来还原C-C偶联
    摘要:
    [Au 2(μ-dppm)2 ] Cl 2介导的光催化反应通常是由紫外线A(UVA)引发的。在本文中,发现了一种未报告的系统,该系统使用蓝色发光二极管(LED)作为激发光源。吸收波长的红移源自[Au 2(μ-dppm)2 ] Cl 2和配体(Ph 3P或硫醇)。根据这一发现,提出了由蓝色LED介导的亲电子自由基和苯乙烯的金催化还原性脱硫C-C偶联,该偶联不能通过以前报道的方法有效地获得。这种温和而高效的C–C键形成策略将硫醇用作缺电子的烷基自由基前体以及氢源。氨基酸的两个实例也已通过使用该策略进行了修饰。而且,该方法可以应用于聚合物合成中。还介绍了这种转换的克级合成和机理见解。
    DOI:
    10.1021/acscatal.9b01368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Reductive C–C Coupling by Desulfurizing Gold-Catalyzed Photoreactions
    作者:Lumin Zhang、Xiaojia Si、Yangyang Yang、Sina Witzel、Kohei Sekine、Matthias Rudolph、Frank Rominger、A. Stephen K. Hashmi
    DOI:10.1021/acscatal.9b01368
    日期:2019.7.5
    which cannot be efficiently accessed by previously reported methods. This mild and highly efficient C–C bond formation strategy uses mercaptans both as electron-deficient alkyl radical precursor as well as the hydrogen source. Two examples of amino acids have also been modified by using this strategy. Moreover, this methodology could be applied in polymer synthesis. Gram-scale synthesis and mechanistic
    [Au 2(μ-dppm)2 ] Cl 2介导的光催化反应通常是由紫外线A(UVA)引发的。在本文中,发现了一种未报告的系统,该系统使用蓝色发光二极管(LED)作为激发光源。吸收波长的红移源自[Au 2(μ-dppm)2 ] Cl 2和配体(Ph 3P或硫醇)。根据这一发现,提出了由蓝色LED介导的亲电子自由基和苯乙烯的金催化还原性脱硫C-C偶联,该偶联不能通过以前报道的方法有效地获得。这种温和而高效的C–C键形成策略将硫醇用作缺电子的烷基自由基前体以及氢源。氨基酸的两个实例也已通过使用该策略进行了修饰。而且,该方法可以应用于聚合物合成中。还介绍了这种转换的克级合成和机理见解。
  • Homobenzylic Oxygenation Enabled by Dual Organic Photoredox and Cobalt Catalysis
    作者:Joshua B. McManus、Jeremy D. Griffin、Alexander R. White、David A. Nicewicz
    DOI:10.1021/jacs.0c04422
    日期:2020.6.10
    Activation of aliphatic C(sp3)-H bonds in the presence of more activated benzylic C(sp3)-H bonds is often a nontrivial, if not impossible task. Herein we show that leveraging the reactivity of benzylic C(sp3)-H bonds to achieve reactivity at the homobenzylic position can be accomplished using dual organic photoredox/cobalt catalysis. Through a two-part catalytic system, alkyl arenes undergo dehydrogenation
    在更活化的苄基 C(sp3)-H 键存在的情况下激活脂肪族 C(sp3)-H 键通常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即使不是不可能的任务。在本文中,我们表明,可以使用双有机光氧化还原/钴催化,利用苄基 C(sp3)-H 键的反应性来实现高苄基位置的反应性。通过两部分催化系统,烷基芳烃进行脱氢,然后进行反马尔科夫尼科夫瓦克型氧化,生成苄基酮产品。这种正式的均苄氧化是在不使用导向基团的情况下以高原子经济性完成的;实现传统上需要多次化学转化的有价值的反应性。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 龙胆紫 齐达帕胺 齐诺康唑 齐洛呋胺 齐墩果-12-烯[2,3-c][1,2,5]恶二唑-28-酸苯甲酯 齐培丙醇 齐咪苯 齐仑太尔 黑染料 黄酮,5-氨基-6-羟基-(5CI) 黄酮,6-氨基-3-羟基-(6CI) 黄蜡,合成物 黄草灵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