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4'-(4-(3,5-bis(N-(4-trifluoromethyl-7-aminocoumarin)methyl)phenoxymethyl)phenyl)-2,2':6',2"-terpyridine | 571193-65-2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4'-(4-(3,5-bis(N-(4-trifluoromethyl-7-aminocoumarin)methyl)phenoxymethyl)phenyl)-2,2':6',2"-terpyridine
英文别名
4'-(4-(3,5-bis(N-(3-trifluoromethyl-7-aminocoumarin)-methyl)phenoxymethyl)phenyl)-2,2':6',2''-terpyridine;(C151)2-tpy;7-[[3-[[4-(2,6-Dipyridin-2-ylpyridin-4-yl)phenyl]methoxy]-5-[[[2-oxo-4-(trifluoromethyl)chromen-7-yl]amino]methyl]phenyl]methylamino]-4-(trifluoromethyl)chromen-2-one;7-[[3-[[4-(2,6-dipyridin-2-ylpyridin-4-yl)phenyl]methoxy]-5-[[[2-oxo-4-(trifluoromethyl)chromen-7-yl]amino]methyl]phenyl]methylamino]-4-(trifluoromethyl)chromen-2-one
4'-(4-(3,5-bis(N-(4-trifluoromethyl-7-aminocoumarin)methyl)phenoxymethyl)phenyl)-2,2':6',2"-terpyridine化学式
CAS
571193-65-2
化学式
C50H33F6N5O5
mdl
——
分子量
897.833
InChiKey
ONFLSDNQCAIKKH-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9
  • 重原子数:
    66
  • 可旋转键数:
    12
  • 环数:
    9.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
  • 拓扑面积:
    125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16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水合三氯化钌4'-(4-(3,5-bis(N-(4-trifluoromethyl-7-aminocoumarin)methyl)phenoxymethyl)phenyl)-2,2':6',2"-terpyridine乙醇 为溶剂, 以85%的产率得到(Ru(4'-(4-(3,5-bis(N-(3-trifluoromethyl-7-aminocoumarin)-methyl)phenoxymethyl)phenyl)-2,2':6',2''-terpyridine)Cl3
    参考文献:
    名称:
    由香豆素,Ru(II)和Os(II)吡啶类配合物组成的二元和三元生色团系统中的光诱导能量转移及其转换
    摘要:
    一个新的二元组和两个三元组 发色团 含化合物 香豆素合成了Ru(II)和Os(II)三联吡啶类复合物。二元组由香豆素和Os(II)单位,而三合会则由香豆素,Ru(II)和Os(II)单位。其中一个三合会有一个亚苯基连接Ru(II)单元和Os(II)单元的垫片,而另一个具有一个偶氮部分。这些多发色体系中的能量转移已通过电子吸收和发光光谱。已经研究了在后一个三元组中由氧化还原刺激引起的光诱导能量转移的转换行为。光物理和电化学分析 表示能量传递的贡献来自 香豆素 发色团在“接通状态”下,Ru(II)中心相对于以Os(II)为中心的发射估计约为70%。此贡献大于先前报告的Ru(II)/ Os(II)二聚体系统中的40%。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这种新的三单元组生色团系统中,已经实现了从香豆素部分到Os(II)中心的定向能量转移的改进转换。
    DOI:
    10.1039/b212274j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由香豆素,Ru(II)和Os(II)吡啶类配合物组成的二元和三元生色团系统中的光诱导能量转移及其转换
    摘要:
    一个新的二元组和两个三元组 发色团 含化合物 香豆素合成了Ru(II)和Os(II)三联吡啶类复合物。二元组由香豆素和Os(II)单位,而三合会则由香豆素,Ru(II)和Os(II)单位。其中一个三合会有一个亚苯基连接Ru(II)单元和Os(II)单元的垫片,而另一个具有一个偶氮部分。这些多发色体系中的能量转移已通过电子吸收和发光光谱。已经研究了在后一个三元组中由氧化还原刺激引起的光诱导能量转移的转换行为。光物理和电化学分析 表示能量传递的贡献来自 香豆素 发色团在“接通状态”下,Ru(II)中心相对于以Os(II)为中心的发射估计约为70%。此贡献大于先前报告的Ru(II)/ Os(II)二聚体系统中的40%。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这种新的三单元组生色团系统中,已经实现了从香豆素部分到Os(II)中心的定向能量转移的改进转换。
    DOI:
    10.1039/b212274j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Photo-induced energy transfer and its switching in dyad and triad chromophore systems composed of coumarin, Ru(ii) and Os(ii) terpyridine-type complexes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ESI) available: 1H NMR and ES mass spectra of the new dyad and triad coumarin-containing complexes, (C151)2-Os, (C151)2-Ru-ph-Os and (C151)2-Ru-azo-Os and the emission spectra of (C151)2-tpy and (C151)2-Os. See http://www.rsc.org/suppdata/dt/b2/b212274j/
    作者:Tetsuo Akasaka、Toshiki Mutai、Joe Otsuki、Koji Araki
    DOI:10.1039/b212274j
    日期:2003.4.4
    coumarin, Ru(II) and Os(II) terpyridine-type complexes were synthesized. The dyad is composed of coumarin and Os(II) units, while the triads are composed of coumarin, Ru(II) and Os(II) units. One of the triads has a phenylene spacer to connect the Ru(II) unit and the Os(II) unit, while the other has an azo moiety. Energy transfer in these multichromophoric systems has been probed by electronic absorption
    一个新的二元组和两个三元组 发色团 含化合物 香豆素合成了Ru(II)和Os(II)三联吡啶类复合物。二元组由香豆素和Os(II)单位,而三合会则由香豆素,Ru(II)和Os(II)单位。其中一个三合会有一个亚苯基连接Ru(II)单元和Os(II)单元的垫片,而另一个具有一个偶氮部分。这些多发色体系中的能量转移已通过电子吸收和发光光谱。已经研究了在后一个三元组中由氧化还原刺激引起的光诱导能量转移的转换行为。光物理和电化学分析 表示能量传递的贡献来自 香豆素 发色团在“接通状态”下,Ru(II)中心相对于以Os(II)为中心的发射估计约为70%。此贡献大于先前报告的Ru(II)/ Os(II)二聚体系统中的40%。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这种新的三单元组生色团系统中,已经实现了从香豆素部分到Os(II)中心的定向能量转移的改进转换。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S)-氨氯地平-d4 (R,S)-可替宁N-氧化物-甲基-d3 (R)-N'-亚硝基尼古丁 (5E)-5-[(2,5-二甲基-1-吡啶-3-基-吡咯-3-基)亚甲基]-2-亚磺酰基-1,3-噻唑烷-4-酮 (5-溴-3-吡啶基)[4-(1-吡咯烷基)-1-哌啶基]甲酮 (5-氨基-6-氰基-7-甲基[1,2]噻唑并[4,5-b]吡啶-3-甲酰胺) (2S)-2-[[[9-丙-2-基-6-[(4-吡啶-2-基苯基)甲基氨基]嘌呤-2-基]氨基]丁-1-醇 (2R,2''R)-(+)-[N,N''-双(2-吡啶基甲基)]-2,2''-联吡咯烷四盐酸盐 黄色素-37 麦斯明-D4 麦司明 麝香吡啶 鲁非罗尼 鲁卡他胺 高氯酸N-甲基甲基吡啶正离子 高氯酸,吡啶 高奎宁酸 马来酸溴苯那敏 马来酸左氨氯地平 顺式-双(异硫氰基)(2,2'-联吡啶基-4,4'-二羧基)(4,4'-二-壬基-2'-联吡啶基)钌(II) 顺式-二氯二(4-氯吡啶)铂 顺式-二(2,2'-联吡啶)二氯铬氯化物 顺式-1-(4-甲氧基苄基)-3-羟基-5-(3-吡啶)-2-吡咯烷酮 顺-双(2,2-二吡啶)二氯化钌(II) 水合物 顺-双(2,2'-二吡啶基)二氯化钌(II)二水合物 顺-二氯二(吡啶)铂(II) 顺-二(2,2'-联吡啶)二氯化钌(II)二水合物 非那吡啶 非洛地平杂质C 非洛地平 非戈替尼 非尼拉朵 非尼拉敏 阿雷地平 阿瑞洛莫 阿培利司N-6 阿伐曲波帕杂质40 间硝苯地平 间-硝苯地平 锇二(2,2'-联吡啶)氯化物 链黑霉素 链黑菌素 银杏酮盐酸盐 铬二烟酸盐 铝三烟酸盐 铜-缩氨基硫脲络合物 铜(2+)乙酸酯吡啶(1:2:1) 铁5-甲氧基-6-甲基-1-氧代-2-吡啶酮 钾4-氨基-3,6-二氯-2-吡啶羧酸酯 钯,二氯双(3-氯吡啶-κN)-,(SP-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