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1-bromoundecylamine | 188678-44-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1-bromoundecylamine
英文别名
11-bromoundecan-1-amine;11-Brom-undecylamin;11-Brom-1-amino-undecan;1-Undecanamine, 11-bromo-
11-bromoundecylamine化学式
CAS
188678-44-6
化学式
C11H24BrN
mdl
——
分子量
250.222
InChiKey
RZTGTLSOKVXXDE-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297.9±13.0 °C(Predicted)
  • 密度:
    1.102±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2
  • 重原子数:
    13
  • 可旋转键数:
    10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1.0
  • 拓扑面积:
    26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1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1-bromoundecylamine四丁基碘化铵N,N-二异丙基乙胺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甲苯 为溶剂,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荧光环磷蛋白和环磷蛋白类似物的合成和生物学表征:诊断分枝杆菌相关疾病的新见解
    摘要:
    囊性纤维化 (CF) 患者感染非结核分枝杆菌的风险显着高于健康人群,主要由脓肿分枝杆菌引起。由于脓肿分枝杆菌感染是 CF 患者临床衰退和发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多微生物培养背景下改善治疗和检测这种分枝杆菌是更好地管理患者护理的关键组成部分。我们在这里报告了四种活性环磷蛋白和环磷蛋白类似物( CyC )的荧光丹酰衍生物的合成,并提供了有关CyC缺乏对抗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细菌活性的新见解,尤其是它们对抗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细菌的作用方式。巨噬细胞内脓肿分枝杆菌细胞。我们的结果指出,细胞内活性CyC在巨噬细胞内的酸性区室中积累,这种积累似乎对于将其递送至含有分枝杆菌的吞噬体至关重要,因此,对于其对抗细胞内复制的脓肿分枝杆菌的抗菌作用至关重要,并且修饰通过破坏内溶酶体 pH 值来实现这种细胞内定位会强烈影响CyC 的积累和功效。此外,我们发现这些荧光化合物可以成为有效的探针,以高灵敏度特异性标
    DOI:
    10.1021/acsinfecdis.2c00448
  • 作为产物:
    描述:
    11-aminoundecan-1-ol氢溴酸 、 sodium carbonate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24.5h, 生成 11-bromoundecylamine
    参考文献:
    名称:
    通过两性离子两性分子的组装而形成的水溶性高发射率近红外纳米探针: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
    摘要:
    水溶性近红外(NIR)荧光染料在细胞成像中非常有价值。我们在此设计并合成了一种两亲性荧光染料(用PBI-TPE-11表示),一种在两末端带有共轭四苯基乙烯和per双酰亚胺的共生两亲性双末端荧光团。PBI-TPE-11在水溶液中自组装成片状纳米结构,并在600至830 nm范围内显示非常弱的荧光发射,覆盖了NIR区域。该结果似乎与先前文献中报道的结果相矛盾,在文献中,PBI和TPE的结合被证明增强了聚集诱导的发射。非常有趣的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加入改变了形态和发射强度。通过使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PBI-TPE-11和SDBS的共同组装形成了纳米线。而且,共同组件的发射比纯净的PBI-TPE-11的组件的发射要强得多。配合件获得了令人兴奋的量子产率(QY),为15%,而纯PBI-TPE-11的QY仅为0.2%。最后,该组件成功应用于标记HeLa细胞,并获得了高活力和高对比度的荧光图像。
    DOI:
    10.1039/c9nj01184f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Water-soluble and highly emissive near-infrared nano-probes by co-assembly of ionic amphiphiles: towards application in cell imaging
    作者:Yuzhi Xing、Dahua Li、Bin Dong、Xiaocheng Wang、Chengfeng Wu、Lan Ding、Shixin Zhou、Jian Fan、Bo Song
    DOI:10.1039/c9nj01184f
    日期:——
    fluorescent dye (denoted by PBI-TPE-11), a bolaamphiphile bearing conjugated tetraphenylethylene and perylene bisimide in the middle and two aliphatic pyridinium groups at both ends. PBI-TPE-11 self-assembled into flake-like nanostructures in aqueous solution and showed very weak fluorescence emission from 600 to 830 nm, covering the NIR region. This result seems discrepant with that previously reported
    水溶性近红外(NIR)荧光染料在细胞成像中非常有价值。我们在此设计并合成了一种两亲性荧光染料(用PBI-TPE-11表示),一种在两末端带有共轭四苯基乙烯和per双酰亚胺的共生两亲性双末端荧光团。PBI-TPE-11在水溶液中自组装成片状纳米结构,并在600至830 nm范围内显示非常弱的荧光发射,覆盖了NIR区域。该结果似乎与先前文献中报道的结果相矛盾,在文献中,PBI和TPE的结合被证明增强了聚集诱导的发射。非常有趣的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加入改变了形态和发射强度。通过使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PBI-TPE-11和SDBS的共同组装形成了纳米线。而且,共同组件的发射比纯净的PBI-TPE-11的组件的发射要强得多。配合件获得了令人兴奋的量子产率(QY),为15%,而纯PBI-TPE-11的QY仅为0.2%。最后,该组件成功应用于标记HeLa细胞,并获得了高活力和高对比度的荧光图像。
  • 一种荧光染料的制备方法及水溶性近红外荧光探针
    申请人:苏州大学
    公开号:CN107973792A
    公开(公告)日:2018-05-01
    本发明提供一种荧光染料的制备方法及水溶性近红外荧光探针,属于化学合成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苝二酰亚胺衍生物,R1为具有聚集诱导发光特性的共轭基团,R2为具有不同长度烷基链的吡啶鎓盐、不同链长的PEG或三PEG苯;该衍生物利用苝二酐为原料,经过如下化学反应制备而成:(1)苝二酐与溴以摩尔比为1:1~10反应制得1,7二溴苝二酐;(2)1,7二溴苝二酐和三甲基锡‑四苯乙烯在Pd(PPh3)4催化下反应,制得偶联产物;(3)该偶联产物与端胺化合物反应,在酸酐位置联结亲水性的吡啶溴鎓盐或PEG,得到目标产物。所获得的水溶性荧光材料可用于近红外细胞成像。
  • Ruzicka; Salomon; Meyer, Helvetica Chimica Acta, 1937, vol. 20, p. 122
    作者:Ruzicka、Salomon、Meyer
    DOI:——
    日期:——
  • Schill,G., Chemische Berichte, 1965, vol. 98, p. 3439 - 3445
    作者:Schill,G.
    DOI:——
    日期:——
  • [EN] COMPOSITION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ODULATING A TARGET GENE<br/>[FR] COMPOSITIONS, SYSTÈMES ET PROCÉDÉS DE MODULATION D'UN GÈNE CIBLE
    申请人:[en]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公开号:WO2023215311A1
    公开(公告)日:2023-11-09
    Methods of regulating expression of a target gene in a cell are provided. Aspects of the methods contacting the cell with a compound having a first moiety covalently linked to a second moiety, wherein: (i) the first moiety exhibits specific binding to a first endogenous 10 protein; (ii) the second moiety exhibits specific binding to a second endogenous protein distinct from the first endogenous protein; and (iii) upon contacting the cell, the first endogenous protein and the second endogenous protein are spatially complexed to each other via the compound to yield a gain-of-function in the cell and thereby activate a process not normally controlled by either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endogenous proteins. Wherein the first moiety targets BCL-6; and the second moiety targets any one of estrogen receptors, androgen receptors, BRD4, or cyclin dependent kinase.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