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合成了7种形成分子内氢键的化合物,主要是[2,2'-联吡啶]-3,3'-二醇(BP(OH)2)的非对称衍生物。选择其中的六个进行进一步分析。已经证明,在反应性质子转移位点(N-原子)旁边引入的给电子(CH3)或吸电子(COOH,COOCH3)取代基可以以可预测的方式改变氢桥的参数。执行了基态的 ab initio (GIAO-CHF/DZP//6-31 G∗∗) 和半经验 (PM3) 计算。将分子几何形状、Mulliken 净电荷、NMR 屏蔽常数与一些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特别是,15N 核磁共振用于比较分子的两个内部 H 键的强度。
摘要 合成了7种形成分子内氢键的化合物,主要是[2,2'-联吡啶]-3,3'-二醇(BP(OH)2)的非对称衍生物。选择其中的六个进行进一步分析。已经证明,在反应性质子转移位点(N-原子)旁边引入的给电子(CH3)或吸电子(COOH,COOCH3)取代基可以以可预测的方式改变氢桥的参数。执行了基态的 ab initio (GIAO-CHF/DZP//6-31 G∗∗) 和半经验 (PM3) 计算。将分子几何形状、Mulliken 净电荷、NMR 屏蔽常数与一些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特别是,15N 核磁共振用于比较分子的两个内部 H 键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