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diacetylemonoxime 5-methyl pyrazole-3-carbohydrazone | 1428244-73-8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diacetylemonoxime 5-methyl pyrazole-3-carbohydrazone
英文别名
——
diacetylemonoxime 5-methyl pyrazole-3-carbohydrazone化学式
CAS
1428244-73-8
化学式
C9H13N5O2
mdl
——
分子量
223.235
InChiKey
QXXKZWIUVFZOOH-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67
  • 重原子数:
    16.0
  • 可旋转键数:
    3.0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3
  • 拓扑面积:
    102.73
  • 氢给体数:
    3.0
  • 氢受体数:
    5.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cobalt(II) chloride hexahydratediacetylemonoxime 5-methyl pyrazole-3-carbohydrazone甲醇 为溶剂, 反应 0.5h, 以64%的产率得到[Co(diacetylemonoxime 5-methyl pyrazole-3-carbohydrazonato)2]Cl
    参考文献:
    名称:
    新型的含肟ime席夫碱配体的Cu(II)二聚体,具有不寻常的配位模式:磁性,自还原和溶液性质的研究
    摘要:
    摘要报道了一种新的基于based的席夫碱配体2,3-丁二酮单肟(HL)的3-甲基吡唑-5-碳Synthesis的合成。Cu(ClO4)2·6H2O与HL以任意比例在乙醇中的反应得到双核络合物[CuL(EtOH)] 2(ClO4)2·2H2O(1)。观察到配体的不寻常配位模式,其中配体在金属中心周围形成稳定的六元和五元螯合环,而没有部分的羰基烯化。在钴(III)配合物中观察到配体的配位行为相同。CoCl2·6H2O在甲醇中与配体HL的反应得到单核络合物[CoL2] Cl(2)。1和2都通过X射线晶体学和各种物理化学技术(元素分析,UV-Vis,IR,EPR光谱等)进行了表征。在复杂的1中,铜中心通过肟的N–O基团桥接,形成包含结晶对称中心的二聚体。发现1在诸如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二甲基亚砜(DMSO)的溶剂中经历自动还原转化。DMF中1的EPR谱显示双核复合物部分解离为单核物种。1的磁性
    DOI:
    10.1016/j.poly.2012.12.039
  • 作为产物:
    描述:
    3-甲基-1H-吡唑-5-羧肼二乙酰一肟乙醇 为溶剂, 以72%的产率得到diacetylemonoxime 5-methyl pyrazole-3-carbohydrazone
    参考文献:
    名称:
    新型的含肟ime席夫碱配体的Cu(II)二聚体,具有不寻常的配位模式:磁性,自还原和溶液性质的研究
    摘要:
    摘要报道了一种新的基于based的席夫碱配体2,3-丁二酮单肟(HL)的3-甲基吡唑-5-碳Synthesis的合成。Cu(ClO4)2·6H2O与HL以任意比例在乙醇中的反应得到双核络合物[CuL(EtOH)] 2(ClO4)2·2H2O(1)。观察到配体的不寻常配位模式,其中配体在金属中心周围形成稳定的六元和五元螯合环,而没有部分的羰基烯化。在钴(III)配合物中观察到配体的配位行为相同。CoCl2·6H2O在甲醇中与配体HL的反应得到单核络合物[CoL2] Cl(2)。1和2都通过X射线晶体学和各种物理化学技术(元素分析,UV-Vis,IR,EPR光谱等)进行了表征。在复杂的1中,铜中心通过肟的N–O基团桥接,形成包含结晶对称中心的二聚体。发现1在诸如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二甲基亚砜(DMSO)的溶剂中经历自动还原转化。DMF中1的EPR谱显示双核复合物部分解离为单核物种。1的磁性
    DOI:
    10.1016/j.poly.2012.12.039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