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R,3R,4R,5S,6S)-acetic acid 3,5-diacetoxy-2-acetoxymethyl-6-(E)-styryltetrahydropyran-4-yl ester | 1056028-53-5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R,3R,4R,5S,6S)-acetic acid 3,5-diacetoxy-2-acetoxymethyl-6-(E)-styryltetrahydropyran-4-yl ester
英文别名
(E)-1-phenyl-2-(2′,3′,4′,6′-tetra-O-acetyl-β-D-glucopyranosyl)ethene
(2R,3R,4R,5S,6S)-acetic acid 3,5-diacetoxy-2-acetoxymethyl-6-(E)-styryltetrahydropyran-4-yl ester化学式
CAS
1056028-53-5
化学式
C22H26O9
mdl
——
分子量
434.443
InChiKey
LIVCHWBSEHSLKA-IYHDLSKF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83
  • 重原子数:
    31.0
  • 可旋转键数:
    7.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5
  • 拓扑面积:
    114.43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9.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参考文献:
    名称:
    通过自由基脱羧氟化合成L-己吡喃糖基氟化物:对应于胞外多糖S-88的五糖重复单元的组装
    摘要:
    L-己糖是许多生物相关天然产物和药物的关键成分。作为稀有糖,L-己糖不易从天然来源获得。从有机合成和药物发现的角度来看,非常需要从市售且廉价的 D-糖中获得 L-己糖结构单元。正如通过从容易获得的 β-D- C-葡萄糖基、β-D- C-甘露糖基和 β-D- C-半乳糖基衍生物方便地制备 L-葡萄糖基、L-半乳糖基和 L-甘露糖基氟化物所证明的,我们描述了一种新颖且有效的方法来处理要求苛刻的 L-糖基氟化物。该转化的特点是在温和条件下安装异头羟甲基,并通过糖醛酸的自由基脱羧氟化将糖环从 C1 转换为 C5。假单胞菌ATCC 31554 胞外多糖 (S-88)的五糖重复单元的首次组装凸显了该方案的强大功能。该合成依赖于空间位阻羟基处糖链的有效延伸以及使用L-甘露糖基氟作为糖基化剂轻松引入L-甘露糖基单元。这项工作中开发的方法将为合成 L-糖结构单元和组装含有 L-糖部分的聚糖提供新工具。
    DOI:
    10.1002/cjoc.202300392
  • 作为产物:
    描述:
    1-phenyl-2-(2′,3′,4′,6′-tetra-O-acetyl-β-D-glucopyranosyl)ethanone 在 sodium tetrahydroborate 、 2,6-二甲基吡啶三氟甲磺酸酐 作用下, 以 甲醇二氯甲烷 为溶剂, 以75 %的产率得到(2R,3R,4R,5S,6S)-acetic acid 3,5-diacetoxy-2-acetoxymethyl-6-(E)-styryltetrahydropyran-4-yl ester
    参考文献:
    名称:
    通过自由基脱羧氟化合成L-己吡喃糖基氟化物:对应于胞外多糖S-88的五糖重复单元的组装
    摘要:
    L-己糖是许多生物相关天然产物和药物的关键成分。作为稀有糖,L-己糖不易从天然来源获得。从有机合成和药物发现的角度来看,非常需要从市售且廉价的 D-糖中获得 L-己糖结构单元。正如通过从容易获得的 β-D- C-葡萄糖基、β-D- C-甘露糖基和 β-D- C-半乳糖基衍生物方便地制备 L-葡萄糖基、L-半乳糖基和 L-甘露糖基氟化物所证明的,我们描述了一种新颖且有效的方法来处理要求苛刻的 L-糖基氟化物。该转化的特点是在温和条件下安装异头羟甲基,并通过糖醛酸的自由基脱羧氟化将糖环从 C1 转换为 C5。假单胞菌ATCC 31554 胞外多糖 (S-88)的五糖重复单元的首次组装凸显了该方案的强大功能。该合成依赖于空间位阻羟基处糖链的有效延伸以及使用L-甘露糖基氟作为糖基化剂轻松引入L-甘露糖基单元。这项工作中开发的方法将为合成 L-糖结构单元和组装含有 L-糖部分的聚糖提供新工具。
    DOI:
    10.1002/cjoc.202300392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Diastereoselective Ni-Catalyzed Negishi Cross-Coupling Approach to Saturated, Fully Oxygenated <i>C</i>-Alkyl and <i>C</i>-Aryl Glycosides
    作者:Hegui Gong、Michel R. Gagné
    DOI:10.1021/ja8041564
    日期:2008.9.10
    A Ni-catalyzed Negishi cross-coupling approach to C-glycosides is described with an emphasis on C-aryl glycosides. The combination of NiCl2/PyBox in N,N'-dimethylimidazolidinone (DMI) enabled the synthesis of C-alkyl glycosides under mild reaction conditions. Moderate yields and beta-selectivities were obtained for C-glucosides, and good yields and high alpha-selectivities were the norm for C-mannosides
    介绍了一种 Ni 催化的 Negishi 交叉偶联方法来处理 C-糖苷,重点是 C-芳基糖苷。NiCl2/PyBox 在 N,N'-二甲基咪唑烷酮 (DMI) 中的组合能够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合成 C-烷基糖苷。C-葡萄糖苷获得了中等的产量和β-选择性,而良好的产量和高α-选择性是C-甘露糖苷的标准。对于 C-芳基糖苷,在 N,N-二甲基甲酰胺 (DMF) 中使用 Ni(COD)2/(t)Bu-Terpy 的反应通常具有高产率,并提供具有高 β-选择性(1:>10 α: beta) 和 C-甘露糖苷具有中等 alpha 选择性 (3:1 alpha:beta);α-C-芳基糖苷可以通过 Ni(COD)2/PyBox 在 DMF (>20:1 alpha:beta) 中的组合获得。集体研究表明,C-糖苷的立体化学控制取决于底物和催化剂的组合。Negishi 协议显示出出色的官能团耐受性,正如其在天然产物沙甲素
  • Synthesis of β-<i>C</i>-Glycopyranosyl Aldehydes and 2,6-Anhydro-heptitols
    作者:Vinod Khatri、Amit Kumar、Balram Singh、Shashwat Malhotra、Ashok K. Prasad
    DOI:10.1021/acs.joc.5b01933
    日期:2015.11.6
    β-C-glycopyranosyl aldehydes from d-glucose, d-mannose, and d-galactose. The key step in the synthesis of C-glycosyl aldehydes is the aryl driven reductive dehydration on 1-phenyl-2-(2′,3′,4′,6′-tetra-O-acetyl-β-d-glycopyranosyl)ethanone to afford alkenes, which on oxidation afford the desired compounds in good yield. β-C-Glycopyranosyl aldehydes have been converted to 2,6-anhydro-heptitols in quantitative
    已经开发了一种从d-葡萄糖,d-甘露糖和d-半乳糖非对映选择性合成β- C-甘露糖基醛的简便方法。合成C-糖基醛的关键步骤是在1-苯基-2-(2',3',4',6'-四-O-乙酰基-β - d-甘露糖基)乙酮上由芳基驱动的还原脱得到烯烃,该烯烃在氧化时以高收率得到所需化合物。β- C- Glycopyranosyl醛已定量转化为2,6-脱庚糖醇。衍生自d-甘露糖和d的2,6-脱庚糖醇-半乳糖是对映异构体,并且是用于合成具有互补性手性的大环/两亲物的有用的接头。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4R)-Boc-4-环己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N,3,3-三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5R,6R)-5-(1-乙基丙氧基)-7-氧杂双环[4.1.0]庚-3-烯-3-羧酸乙基酯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齐特巴坦 齐德巴坦钠盐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苯基甲基酯,(2a,3a)-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羧基甲基酯,(2a,3b)-(9CI) 黄酮-8-乙酸二甲氨基乙基酯 黄荧菌素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1-6)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1-5) 酰肼 黄体瑞林 麦醇溶蛋白 麦角硫因 麦芽聚糖六乙酸酯 麦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