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3C-peroxymonocarbonate | 933035-81-5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3C-peroxymonocarbonate
英文别名
——
13C-peroxymonocarbonate化学式
CAS
933035-81-5
化学式
CO4*H
mdl
——
分子量
78.0055
InChiKey
MMCOUVMKNAHQOY-OUBTZVSYSA-M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18
  • 重原子数:
    5.0
  • 可旋转键数:
    0.0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69.59
  • 氢给体数:
    1.0
  • 氢受体数:
    4.0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重碳酸钠-13C双氧水 作用下, 以 乙醇 为溶剂, 生成 13C-peroxymonocarbonate
    参考文献:
    名称:
    过氧化氢碳酸氢盐活化的平衡、动力学和机理:过氧化单碳酸盐氧化硫化物
    摘要:
    碳酸氢根离子是硫化物氧化中过氧化氢的有效活化剂。动力学和光谱结果支持过氧化单碳酸根离子 (HCO4-) 在催化反应中作为氧化剂的形成。在水溶液和醇/水混合物中,在接近中性 pH 值的 25 °C (t1/2 ≈ 300 s) 下,过氧化氢和碳酸氢盐形成 HCO4- 的反应迅速发生,通过 13C NMR 对反应进行的平衡分析导致估计 HCO4-/HCO3- 对的电极电位(1.8 V vs NHE)。碳酸氢盐催化剂的溶解度通过使用 NH4HCO3 而不是通过使用第 1 组盐来提高,后者在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往往较低,并可能导致相分离。给出了乙基苯基硫化物和相关硫化物氧化的速率规律和机理分析。
    DOI:
    10.1021/ja9927467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Manganese-Catalyzed Epoxidations of Alkenes in Bicarbonate Solutions
    作者:Benjamin S. Lane、Matthew Vogt、Victoria J. DeRose、Kevin Burgess
    DOI:10.1021/ja025956j
    日期:2002.10.1
    screening, for the epoxidation of alkenes. It uses hydrogen peroxide as the terminal oxidant, is promoted by catalytic amounts (1.0-0.1 mol %) of manganese(2+) salts, and must be performed using at least catalytic amounts of bicarbonate buffer. Peroxymonocarbonate, HCO(4)(-), forms in the reaction, but without manganese, minimal epoxidation activity is observed in the solvents used for this research
    本文描述了一种通过平行筛选发现和改进的烯烃环氧化方法。它使用过氧化氢作为末端氧化剂,由催化量 (1.0-0.1 mol%) 的 (2+) 盐促进,并且必须至少使用催化量的碳酸氢盐缓冲液进行。过氧化单碳酸酯 HCO(4)(-) 在反应中形成,但没有,在用于本研究的溶剂中观察到最小的环氧化活性,即 DMF 和 (t)BuOH。在类似条件下筛选了 30 多种 d-block 和 f-block 过渡属盐的环氧化活性,但发现的最佳催化剂是 MnSO(4)。EPR 研究表明,Mn(2+) 最初在催化反应中被消耗,但在过程结束时可能会在过氧化氢被消耗时再生。在这些条件下,使用 10 当量的过氧化氢将各种芳基取代的、环状和三烷基取代的烯烃环氧化,但单烷基烯烃则不然。为了改善底物范围,并提高过氧化氢消耗的效率,筛选了 68 种不同的化合物,以寻找相对于过氧化氢的竞争性歧化反应而言可提高环氧化反应速率的添加剂。成功的添加剂是
  • Kinetics and Mechanism of Peroxymonocarbonate Formation
    作者:Ekaterina V. Bakhmutova-Albert、Huirong Yao、Daniel E. Denevan、David E. Richardson
    DOI:10.1021/ic1007389
    日期:2010.12.20
    mechanism of peroxymonocarbonate (HCO4−) formation in the reaction of hydrogen peroxide with bicarbonate have been investigated for the pH 6−9 range. A double pH jump method was used in which 13C-labeled bicarbonate solutions are first acidified to produce 13CO2 and then brought to higher pH values by addition of base in the presence of hydrogen peroxide. The time evolution of the 13C NMR spectrum was used
    动力学和过一碳酸根的机构(HCO 4 - )在过氧化氢碳酸氢盐反应形成已被研究用于pH值6-9范围内。使用双pH跳跃法,其中首先将13 C标记的碳酸氢盐溶液酸化以生成13 CO 2,然后在过氧化氢的存在下通过添加碱使其达到更高的pH值。使用13 C NMR谱图的时间演变来确定第二次pH跃迁后碳酸氢根和过氧一碳酸根的竞争性形成以及随后的平衡。动力学模拟与过氧化氢碳酸氢盐反应的机理是一致的,在该机理中,CO最初形成。2通过碳酸氢盐的脱之后是CO的反应2用H 2 ö 2(perhydration)及其共轭碱HOO - (碱催化perhydration)。由碳酸氢根形成的过氧一碳酸根的形成速率随着pH值的降低而增加,这是因为作为中间产物的CO 2的利用率提高了。为了形成HCO的选择性4 -相对于合产物HCO 3 -随pH为HOO的结果增加-通路和整体慢平衡速率,并且该pH依赖性允许速率常数的估计CO的反应2用H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3-BOC-5-甲基-1,2,3-氧杂噻唑烷-2,2-二氧化物 (R)-2-苯基-3-羟基丙酸 (R)-2-羟基-2-(2-(2-(2-甲氧基-5-甲基吡啶-3-基)乙基)-琥珀酸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S)-4-叔丁基-1,2,3-氧杂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i-丙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4R)-4-叔丁基-1,2,3-氧杂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4R)-Boc-4-环己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3R)-2,3-二羟基-3-(2-吡啶基)丙酸乙酯,N-氧化物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N,3,3-三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2-三甲基甲硅烷基)-乙氧基甲基三氟硼酸钾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5R,6R)-5-(1-乙基丙氧基)-7-氧杂双环[4.1.0]庚-3-烯-3-羧酸乙基酯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11bR,11''bR)-2,2''-[氧双(亚甲基)]双[4-羟基-4,4''-二氧化物-二萘并[2,1-d:1'',2''-f][1,3,2]二氧磷杂七环 (11aR)-10,11,12,13-四氢-5-羟基-3,7-二-1-萘-5-氧化物-二茚基[7,1-de:1'',7''-fg][1,3,2]二氧杂磷杂八环 (1-氨基丁基)磷酸 (-)-N-[(2S,3R)-3-氨基-2-羟基-4-苯基丁酰基]-L-亮氨酸甲酯 齐特巴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