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5-formyl-3-(2-methoxycarbonylethyl)-4-methoxycarbonylmethylpyrrole-2-carboxylic acid | 60024-78-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5-formyl-3-(2-methoxycarbonylethyl)-4-methoxycarbonylmethylpyrrole-2-carboxylic acid
英文别名
5-formyl-4-(2-methoxy-2-oxoethyl)-3-(3-methoxy-3-oxopropyl)-1H-pyrrole-2-carboxylic acid
5-formyl-3-(2-methoxycarbonylethyl)-4-methoxycarbonylmethylpyrrole-2-carboxylic acid化学式
CAS
60024-78-4
化学式
C13H15NO7
mdl
——
分子量
297.265
InChiKey
KONXSOYYIKHLPY-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2
  • 重原子数:
    21
  • 可旋转键数:
    9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8
  • 拓扑面积:
    123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7

上下游信息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5-formyl-3-(2-methoxycarbonylethyl)-4-methoxycarbonylmethylpyrrole-2-carboxylic acid碳酸氢钠 、 potassium iodide 作用下, 以 氯仿 为溶剂, 反应 0.08h, 生成 2-formyl-5-iodo-4-(2-methoxycarbonylethyl)-3-methoxycarbonylmethylpyrrole
    参考文献:
    名称:
    卟啉和相关大环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第16部分。证明天然卟啉(III型)的单个分子内重排发生在四吡咯水平
    摘要:
    未重排的氨基甲基胆烷(2)是通过合理的途径合成的,并被脱氨酶和辅酶合成,并协同作用转化为uro'gen-III(3)。因此证明了较早建立的单个重排步骤发生在四吡咯水平。单独合成13 C标记的胆烷(2),然后将其酶促转化为uro'gen-III,相对于初始胆烷来说,该产物的每个吡咯环均具有配准作用。最后,以两种不同的双13 C标记形式开发了合成胆烷的方法,从而可以通过13 C nmr光谱学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以下关键点:(a)随着胆烷体系被转化为尿根-III,发生了末端环D的分子内重排,并且(b)线性四吡咯被完整地转化为尿根-III。
    DOI:
    10.1039/p19810002786
  • 作为产物:
    描述:
    benzyl 5-formyl-3-(2-methoxycarbonylethyl)-4-methoxycarbonylmethylpyrrole-2-carboxylate 在 硫酸三氟乙酸 作用下, 反应 0.5h, 生成 5-formyl-3-(2-methoxycarbonylethyl)-4-methoxycarbonylmethylpyrrole-2-carboxylic acid
    参考文献:
    名称:
    卟啉和相关大环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第16部分。证明天然卟啉(III型)的单个分子内重排发生在四吡咯水平
    摘要:
    未重排的氨基甲基胆烷(2)是通过合理的途径合成的,并被脱氨酶和辅酶合成,并协同作用转化为uro'gen-III(3)。因此证明了较早建立的单个重排步骤发生在四吡咯水平。单独合成13 C标记的胆烷(2),然后将其酶促转化为uro'gen-III,相对于初始胆烷来说,该产物的每个吡咯环均具有配准作用。最后,以两种不同的双13 C标记形式开发了合成胆烷的方法,从而可以通过13 C nmr光谱学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以下关键点:(a)随着胆烷体系被转化为尿根-III,发生了末端环D的分子内重排,并且(b)线性四吡咯被完整地转化为尿根-III。
    DOI:
    10.1039/p19810002786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Fluoro-decarboxylation of pyrrolecarboxylic acids by F–TEDA–BF<sub>4</sub>– a convenient general synthesis of fluoropyrroles
    作者:Jianji Wang、A. Ian Scott
    DOI:10.1039/c39950002399
    日期:——
    Reaction of a range of α-pyrrolecarboxylic acids, in which the ring is highly substituted by electron-withdrawing or -donating groups, with 1-chloromethyl-4-fluoro-1,4-diazoniabicyclo[2.2.2]octane bis (tetrafluoroborate)(F–TEDA–BF4) gives the corresponding α-fluoropyrroles in 32–47% yields; 2-fluoroporphobilinogen (F–PBG), of potential use as an inhibitor of the enzyme porphobilinogen (PBG) deaminase, has been synthesized by this method.
    一系列β-吡咯羧酸的反应,其中环被吸电子或给电子基团高度取代,与1-氯甲基-4-氟-1,4-二氮杂双环[2.2.2]辛烷双(四氟硼酸盐)(F-TEDA-BF4)反应,以32-47%的产率得到相应的β-氟吡咯;2-氟卟啉原(F-PBG)可用作酶卟啉原(PBG)脱氨酶的抑制剂,已经通过这种方法合成。
  • Biosynthesis of porphyrins and related macrocycles. Part 16. Proof that the single intramolecular rearrangement leading to natural porphyrins (type-III) occurs at the tetrapyrrole level
    作者:Alan R. Battersby、Christopher J. R. Fookes、Mary J. Meegan、Edward McDonald、Hanns K. W. Wurziger
    DOI:10.1039/p19810002786
    日期:——
    established earlier is thus proved to take place at the tetrapyrole level. Synthesis of singly 13C-labelled bilane (2) followed by its enzymic conversion into uro'gen-III serves to register each of the pyrrole rings of the product relative to the initial bilane. Finally, methods for synthesis of the bilane are developed in two different doubly 13C-labelled forms to allow the following key points to be established
    未重排的氨基甲基胆烷(2)是通过合理的途径合成的,并被脱氨酶和辅酶合成,并协同作用转化为uro'gen-III(3)。因此证明了较早建立的单个重排步骤发生在四吡咯水平。单独合成13 C标记的胆烷(2),然后将其酶促转化为uro'gen-III,相对于初始胆烷来说,该产物的每个吡咯环均具有配准作用。最后,以两种不同的双13 C标记形式开发了合成胆烷的方法,从而可以通过13 C nmr光谱学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以下关键点:(a)随着胆烷体系被转化为尿根-III,发生了末端环D的分子内重排,并且(b)线性四吡咯被完整地转化为尿根-III。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