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Me2NC(N(i)Pr)2]Al(NMe2)2 | 851279-01-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Me2NC(N(i)Pr)2]Al(NMe2)2
英文别名
aluminum;dimethylazanide;(N,N-dimethyl-N'-propan-2-ylcarbamimidoyl)-propan-2-ylazanide
[Me2NC(N(i)Pr)2]Al(NMe2)2化学式
CAS
851279-01-1
化学式
C13H32AlN5
mdl
——
分子量
285.412
InChiKey
YARLIHHTLWESDI-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95
  • 重原子数:
    19
  • 可旋转键数:
    3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92
  • 拓扑面积:
    18.6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4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Me2NC(N(i)Pr)2]Al(NMe2)2 以 further solvent(s) 为溶剂, 生成 甲胺,N-甲基-,盐铝
    参考文献:
    名称:
    胍基铝酰胺前体[Me2NC(NiPr)2] Al(NMe2)2的热裂解:通过基质分离FTIR光谱和飞行时间质谱研究反应性物种
    摘要:
    摘要研究了在室温至600°C的烤箱温度范围内,胍基铝酰胺铝前体[Me 2 NC(N i Pr)2] Al(NMe 2)2(1)的气相热解反应。隔离FTIR光谱和飞行时间质谱(氩气作为载气)。前体1在300°C以上会碎裂,形成i PrCNC i Pr(2)和单体Al(NMe 2)3(3m)。进行了与2和铝酰胺二聚体3d [Al(NMe 2)3] 2的独立热解序列,并用于解释前体1的断裂结果。化合物3m存在于350–450°C的热解温度范围内,并首次被鉴定出。通过将测得的FTIR光谱与计算出的3m光谱进行比较(D 3点群对称;B3LYP / 6-31G(d)的理论水平)找到了所有预期的IR波段,并可以分配给正常模式。在⩾500°C的热解温度下,发现指示H 2 CNCH 3(4)的信号,表明在更高的温度下还有3m的碎片。热分解产物2(i PrCNC i Pr)承受较高的热分解温度。从我们的研究中
    DOI:
    10.1016/j.poly.2008.02.024
  • 作为产物:
    描述:
    tris(dimethylamido)aluminum(III) dimer 、 N,N'-二异丙基碳二亚胺正己烷甲苯 为溶剂, 以94%的产率得到[Me2NC(N(i)Pr)2]Al(NMe2)2
    参考文献:
    名称:
    碳二亚胺插入Al和Ga酰胺键中。铝和镓的胍盐和混合的氨基胍盐。
    摘要:
    将碳二亚胺插入现有的金属-杂原子键中是合成有用的配体系统(例如mid基和胍基)的重要制备途径。我们的兴趣在于在一个金属中心进行多次插入,以及插入和重新排列的机制。我们已经合成并表征了[Me(2)NC(N(i)Pr)(2)](n)M(NMe(2))(3)(-)(n)(n = 1,2,3; M = Al,Ga)。我们已经研究了合成机理,并发现了对最终产物形成很重要的配体转移步骤。
    DOI:
    10.1021/ic048433g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3-BOC-5-甲基-1,2,3-氧杂噻唑烷-2,2-二氧化物 (R)-2-苯基-3-羟基丙酸 (R)-2-羟基-2-(2-(2-(2-甲氧基-5-甲基吡啶-3-基)乙基)-琥珀酸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S)-4-叔丁基-1,2,3-氧杂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i-丙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4R)-4-叔丁基-1,2,3-氧杂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4R)-Boc-4-环己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3R)-2,3-二羟基-3-(2-吡啶基)丙酸乙酯,N-氧化物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N,3,3-三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2-三甲基甲硅烷基)-乙氧基甲基三氟硼酸钾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5R,6R)-5-(1-乙基丙氧基)-7-氧杂双环[4.1.0]庚-3-烯-3-羧酸乙基酯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11bR,11''bR)-2,2''-[氧双(亚甲基)]双[4-羟基-4,4''-二氧化物-二萘并[2,1-d:1'',2''-f][1,3,2]二氧磷杂七环 (11aR)-10,11,12,13-四氢-5-羟基-3,7-二-1-萘-5-氧化物-二茚基[7,1-de:1'',7''-fg][1,3,2]二氧杂磷杂八环 (1-氨基丁基)磷酸 (-)-N-[(2S,3R)-3-氨基-2-羟基-4-苯基丁酰基]-L-亮氨酸甲酯 齐特巴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