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2-(2-(4-bromophenoxy)ethoxy)ethyl)-4-phenyl-1H-1,2,3-triazole | 1361031-85-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2-(2-(4-bromophenoxy)ethoxy)ethyl)-4-phenyl-1H-1,2,3-triazole
英文别名
1-[2-[2-(4-Bromophenoxy)ethoxy]ethyl]-4-phenyltriazole
1-(2-(2-(4-bromophenoxy)ethoxy)ethyl)-4-phenyl-1H-1,2,3-triazole化学式
CAS
1361031-85-7
化学式
C18H18BrN3O2
mdl
——
分子量
388.264
InChiKey
DSNLXEWNDXQFGV-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5
  • 重原子数:
    24
  • 可旋转键数:
    8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2
  • 拓扑面积:
    49.2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4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1-(2-(2-azidoethoxy)ethoxy)-4-bromobenzene苯乙炔 在 [Cu(tris(2-((4-tertbutylbenzyl)amino)ethyl)amine)ketoprofenate]ketoprofenate 作用下, 以 甲苯 为溶剂, 反应 24.83h, 以83%的产率得到1-(2-(2-(4-bromophenoxy)ethoxy)ethyl)-4-phenyl-1H-1,2,3-triazole
    参考文献:
    名称:
    具有实用价值的可光还原的铜(II)-ren络合物:高反应性点击催化剂的产生
    摘要:
    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对铜(II)预催化剂1进行光还原以生成铜(I)催化的炔-叠氮化物环加成(CuAAC)点击反应的高反应性亚铜物种。对于本文所述的光敏催化剂,活化是通过光致电子转移(PET)工艺驱动的,该工艺利用二苯甲酮样酮基丙酸酯生色团作为光敏剂,这同样是抗衡离子。溶剂在Cu II到Cu I中起主要作用还原过程作为最终电子源,研究了溶剂性质对光还原效率的影响。特别注意了使用水作为潜在溶剂,水性介质对CuAAC工艺特别有吸引力。证明了通过与β-CD形成包涵体络合物可溶解水中的铜t络合物的能力。还提供了有关与O 2反应的铜(I)-tren催化物种去向的数据,其中O 2用于关闭催化作用。这些数据表明,配体的仲苄胺基部分氧化为苄基亚胺。初步结果表明,当采用延长的辐照时间时,Cu I至Cu 0发生过度还原过程,导致形成铜纳米颗粒(NPs)。最后,这项工作是为CuAAC,催化,光潜实用价值光活化催化剂
    DOI:
    10.1002/chem.201302032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Huisgen click cycloadditions from a copper(II)-tren precatalyst without external sacrificial reductant
    作者:Lydie Harmand、Marie-Hélène Lescure、Nicolas Candelon、Mathieu Duttine、Dominique Lastécouères、Jean-Marc Vincent
    DOI:10.1016/j.tetlet.2012.01.035
    日期:2012.3
    The copper(II) complex [Cu(C18(6)tren)](Br)(2), 2, is an efficient precatalyst for the Huisgen 'click' cycloaddtion which can be used at low loading without the requirement of an external sacrificial reductant such as sodium ascorbate. EPR studies support the in situ reduction of 2 by the alkyne to generate a reactive copper(1) catalyst. (C) 2012 Elsevier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