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dimethyl [2,6-2H2]hept-1,6-dienyl-4,4-dicarboxylate | 307344-70-3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dimethyl [2,6-2H2]hept-1,6-dienyl-4,4-dicarboxylate
英文别名
4,4-dicarbomethoxy-2,6-dideuterio-1,7-heptadiene;Dimethyl 2,2-bis(2-deuterioprop-2-enyl)propanedioate
dimethyl [2,6-2H2]hept-1,6-dienyl-4,4-dicarboxylate化学式
CAS
307344-70-3
化学式
C11H16O4
mdl
——
分子量
214.23
InChiKey
SZIREXDQZMDDJM-KCZCTXNH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2
  • 重原子数:
    15
  • 可旋转键数:
    8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5
  • 拓扑面积:
    52.6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4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tBuCN)2PdCl2]催化的1,6-庚二烯环异构化机理:外源和内源性1,6-和1,5-二烯配体的显着影响。
    摘要:
    生成3的β-H消除序列。出现的一个关键点是,机理中各个阶段的1,6-二烯1的螯合在确定反应的区域选择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形式为L(2)PdCl(2)的预催化剂选择性生成3,相比之下,通过预催化剂生成3-甲基-4-亚甲基-4-甲基环戊烷-1,1-二羧酸二甲酯(2) [(MeCN)(2)Pd(烯丙基)] OTf(5)的形式归因于后者中不存在氯离子,这使得整个营业期间都可获得一个额外的配位点。当[[tBuCN](2)PdCl(2)](8)用作预催化剂时,建议通过二烯-π配位的单-双齿转换进行产物3的解放(eta( 2)到bis-eta(2)),将pi坐标3从Pd移开。当1-芳基-1时 使用6-二烯9作为底物,发现芳基的电子给体性质影响环化的区域选择性。吸电子基团偏爱3-芳基甲基-4-甲基环戊-2-烯-1,1-二羧酸二甲酯(10),而供电子芳基偏爱3-亚芳基-4-甲基-环戊烷-1,1-二羧酸酯(10)。
    DOI:
    10.1002/chem.200600924
  • 作为产物:
    描述:
    二甲基-2.2-二(丙-2-炔基)丙二酸二乙酯双(环戊二烯)氯化锆氘化物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1.33h, 以68%的产率得到dimethyl [2,6-2H2]hept-1,6-dienyl-4,4-dicarboxylate
    参考文献:
    名称:
    [2H,13C]-标记的二烯丙丙二酸酯的合成 - 用于研究过渡金属催化的 1,6-二烯环异构化的有用探针
    摘要:
    已开发出同位素标记的二甲基 [13C,2H] 二烯丙基丙二酸酯 (1) 的可靠合成路线。二甲基二烯丙基丙二酸酯很容易经历过渡金属催化的环异构化,并且同位素标记的底物有望在此类反应机理的研究中具有普遍用途。在开发的合成路线中,通过使用 Schwartz 试剂还原炔丙基官能团来引入 2H 标记的烯丙基链。这种反应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允许高选择性标记策略。使用 [3-13C1] 苯甲酸烯丙酯作为烯丙基亲电试剂,通过 Pd 催化的 13C 或 2H 标记的二甲基烯丙基丙二酸阴离子的烯丙基烷基化引入 13C 标记的烯丙基链。使用这些方法,二甲基 [1,7-(E,E)-2H2]hept-1,6-dienyl-4,4-dicarboxylate (5), 二甲基 [2,
    DOI:
    10.1002/1099-0690(200105)2001:9<1635::aid-ejoc1635>3.0.co;2-c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Mechanism of Palladium-Catalyzed Diene Cyclization/Hydrosilylation:  Direct Observation of Intramolecular Carbometalation
    作者:Nicholas S. Perch、Ross A. Widenhoefer
    DOI:10.1021/ja049806f
    日期:2004.5.1
    The results of kinetic, deuterium-labeling, and low-temperature NMR studies have established a mechanism for the palladium-catalyzed cyclization/hydrosilylation of dimethyl diallylmalonate (1) with triethylsilane involving rapid, irreversible conversion of the palladium silyl complex [(phen)Pd(SiEt(3))(NCAr)](+) [BAr(4)](-) [Ar = 3,5-C(6)H(3)(CF(3))(2)] (4b) and 1 to the palladium 5-hexenyl chelate
    动力学、标记和低温 NMR 研究的结果已经建立了催化的二烯丙基丙二酸二甲酯 (1) 与三乙基硅烷的环化/氢化硅烷化的机制,涉及硅烷基复合物 [(phen)Pd 的快速、不可逆转化(SiEt(3))(NCAr)](+) [BAr(4)](-) [Ar = 3,5-C(6)H(3)(CF(3))(2)] (4b)和 1 到 5-己烯基螯合物 [(phen)Pd[eta(1),eta(2)-CH(CH(2)SiEt(3))CH(2)C(CO(2)Me)( 2)CH(2)CH=CH(2)]](+) [BAr(4)](-) (5),然后5的分子内碳属化形成环戊基甲基络合物反式-[(phen)Pd[ CH2CHCH2C(CO2Me)2CH2CHCH2SiEt3](NCAr)]+ [BAr4]- (6),以及 6 的缔合硅烷化以释放 3 并再生 4b。
  • Halide redistribution in Pd-catalysed 1,6-diene cycloisomerisation
    作者:Katharine L. Bray、Ian J. S. Fairlamb、Guy C. Lloyd-Jones
    DOI:10.1039/b009356o
    日期:——
    [(MeCN)3PdCl]+, generated in situ, reversibly disproportionates to give [(MeCN)2PdCl2] and [(MeCN)4Pd]2+. The neutral species is a reactive and highly regioselective catalyst for 1,6-diene cycloisomerisation.
    原位生成的[(MeCN)3PdCl]+可逆地歧化生成[(MeCN)2PdCl2]和[(MeCN)4Pd]2+。这种中性物质是 1,6-二烯环异构化反应的活性和高区域选择性催化剂。
  • Mechanistic Studies of the Cycloisomerization of Dimethyl Diallylmalonate Catalyzed by a Cationic Palladium Phenanthroline Complex
    作者:Laurel A. Goj、Ross A. Widenhoefer
    DOI:10.1021/ja0108685
    日期:2001.11.1
    =10%) kinetic isotope effect or intermolecular H/D exchange was observed. Cycloisomerization of 1-3,3,5,5-d(4) formed a 1:2.6 mixture of 3,3-bis(carbomethoxy)-2,4,4-trideuterio-1,5-dimethylcyclopentene (3-d(3)) and 3,3-bis(carbomethoxy)-2,4,4-trideuterio-5-(deuteriomethyl)-1-methylcyclo pentene (3-d(4)); while no significant (< or =10%) kinetic isotope effect was detected, extensive intermolecular H/D
    阳离子咯啉络合物[(phen)Pd(Me)CNCH(3)](+)[BAr(4)](-) [Ar = 3,5-]催化二烯丙基丙二酸二甲酯(1)环异构化的机理已经研究了 C(6)H(3)(CF(3))(2)] (2)。在 40 摄氏度下加热 DCE 中的 1 和 2 (5 mol%) 溶液导致 1 到大约 80% 的零级衰减(k(obs) = (7.1 +/- 0.3) x 10(-7) M s(-1)) 形成 27:2.2:1.0 的 3,3-双(碳甲氧基)-1,5-二甲基环戊烯 (3)、4,4-双(碳甲氧基)-1,2-二甲基环戊烯混合物(4) 和 1,1-双(碳甲氧基)-4-甲基-3-亚甲基环戊烷 (5) 和痕量(约 3.5%)的化学式 C(12)H(18)O 的乙基取代碳环 6 (4). 环戊烯 3 和 4 是通过动力学(3:4 = 30:1 在 40 摄氏度)和通过 5 的二次异构化(3: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