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5S)-5-(tert-butyl-dimethyl-silanyloxy)-4,4-dimethyloct-7en-3-one | 187283-44-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5S)-5-(tert-butyl-dimethyl-silanyloxy)-4,4-dimethyloct-7en-3-one
英文别名
(5S)-5-[tert-butyl(dimethyl)silyl]oxy-4,4-dimethyloct-7-en-3-one
(5S)-5-(tert-butyl-dimethyl-silanyloxy)-4,4-dimethyloct-7en-3-one化学式
CAS
187283-44-9
化学式
C16H32O2Si
mdl
——
分子量
284.514
InChiKey
RRBWKUCJPXAHGK-AWEZNQCL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320.3±35.0 °C(Predicted)
  • 密度:
    0.868±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96
  • 重原子数:
    19
  • 可旋转键数:
    8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81
  • 拓扑面积:
    26.3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SDS

SDS:c32e4ff494fc6f19b608743c08ef81a4
查看

上下游信息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1
    • 2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12,13-二醇环化方法用于真正立体控制的埃坡霉素 B 全合成和构象限制类似物的合成
    摘要:
    已开发出高度收敛和立体控制的埃坡霉素 B (1) 合成。1 中的环氧化物部分是通过 12,13-二醇 30 的区域选择性甲磺酰化和碱处理产生的,12,13-二醇 30 是由 14 和甲基酮 13 的螯合克拉姆控制格氏加成形成的。 两个片段都是从手性碳池前体(S )-香茅醇和 (S)-乳酸,分别。环氧醛 7 和已知的南半球酮 8 的高度非对映选择性羟醛加成提供了完整的碳骨架,包含 1 的所有立体中心。 官能团操作、大环内酯化和去除两个保护基然后产生 1。1 的晶体结构中 C4-β-甲基和 C6-甲基的空间接近性启发我们通过亚甲基桥将它们连接起来,得到环己酮衍生物。因此,将北半球醛 7 添加到环己酮 47 的烯醇化物中。进一步的操作和大环内酯化产生了构象受限的埃坡霉素衍生物 42。
    DOI:
    10.1002/1521-3765(20010518)7:10<2261::aid-chem2261>3.0.co;2-f
  • 作为产物:
    描述:
    2,2-二甲基-3-氧代戊醛2,6-二甲基吡啶 、 (R,R)-Duthaler-Hafner reagent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乙醚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5.5h, 生成 (5S)-5-(tert-butyl-dimethyl-silanyloxy)-4,4-dimethyloct-7en-3-one
    参考文献:
    名称:
    12,13-二醇环化方法用于真正立体控制的埃坡霉素 B 全合成和构象限制类似物的合成
    摘要:
    已开发出高度收敛和立体控制的埃坡霉素 B (1) 合成。1 中的环氧化物部分是通过 12,13-二醇 30 的区域选择性甲磺酰化和碱处理产生的,12,13-二醇 30 是由 14 和甲基酮 13 的螯合克拉姆控制格氏加成形成的。 两个片段都是从手性碳池前体(S )-香茅醇和 (S)-乳酸,分别。环氧醛 7 和已知的南半球酮 8 的高度非对映选择性羟醛加成提供了完整的碳骨架,包含 1 的所有立体中心。 官能团操作、大环内酯化和去除两个保护基然后产生 1。1 的晶体结构中 C4-β-甲基和 C6-甲基的空间接近性启发我们通过亚甲基桥将它们连接起来,得到环己酮衍生物。因此,将北半球醛 7 添加到环己酮 47 的烯醇化物中。进一步的操作和大环内酯化产生了构象受限的埃坡霉素衍生物 42。
    DOI:
    10.1002/1521-3765(20010518)7:10<2261::aid-chem2261>3.0.co;2-f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tereoselective Syntheses of Epothilones A and B via Nitrile Oxide Cycloadditions and Related Studies
    作者:Jeffrey W. Bode、Erick M. Carreira
    DOI:10.1021/jo015791h
    日期:2001.9.1
    epothilones A and B are described. The routes described make extensive study of nitrile oxide cycloadditions as surrogates for aldol addition reactions and have l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a highly convergent synthesis based on the Kanemasa hydroxyl-directed nitrile oxide cycloaddition. As well, our synthetic efforts have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eaction methodologies and served as the proving ground for
    描述了方便和完全立体控制的埃坡霉素A和B的合成。所描述的路线对作为环醇醛加成反应的替代物的一氧化氮环加成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导致基于Kanemasa羟基定向的一氧化氮环加成反应的高度收敛合成的实现。同样,我们的综合努力导致了新的反应方法的发展,并为几种不对称碳-碳键形成的现代方法提供了试验依据。
  • Total Syntheses of Epothilones A and B via a Macrolactonization-Based Strategy
    作者:K. C. Nicolaou、S. Ninkovic、F. Sarabia、D. Vourloumis、Y. He、H. Vallberg、M. R. V. Finlay、Z. Yang
    DOI:10.1021/ja971110h
    日期:1997.8.1
    The total syntheses of epothilones A (1) and B (2) and several analogues thereof are described. The reported strategy relies on a macrolactonization approach and features selective epoxidation of the macrocycle double bond in precursors 3 and 4 (Scheme 1), respectively, as well as high convergency and flexibility. Building blocks 9−12 and 15 were constructed by asymmetric processes and coupled via
    描述了埃坡霉素 A (1) 和 B (2) 及其几种类似物的全合成。报道的策略依赖于大环内酯化方法,并分别具有前体 3 和 4 中大环双键的选择性环氧化(方案 1),以及高收敛性和灵活性。构建块 9-12 和 15 是通过不对称过程构建的,并通过 Wittig、羟醛和大环内酯化反应偶联,以相对较短的路线提供埃坡霉素及其几种类似物的基本骨架。利用通过立体选择性 Wittig 反应获得的中间体 14 及其与 SAMP 腙13 的 Enders 偶联(方案 8),
  • Total Synthesis of Epothilone B, Epothilone D, and <i>cis</i>- and <i>trans</i>-9,10-Dehydroepothilone D
    作者:James D. White、Rich G. Carter、Kurt F. Sundermann、Markus Wartmann
    DOI:10.1021/ja010454b
    日期:2001.6.1
    alcohol 45, was converted to trans-vinylstannane 47 which, in a Stille coupling with allylic chloride 50, gave 51. Seco acid 52 derived from 51 underwent lactonization to give trans-9,10-dehydroepothilone D (54). Bioassay data comparing the 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y and tubulin polymerization of 43 and 54 with epothilone B (2), epothilone D (4), and paclitaxel (7) showed that the synthetic analogues
    代表埃坡霉素的两个主要亚基之一的鏻盐 35 由炔丙醇通过庚烯酮 22 制备。 来自 35 的正膦与醛 33 的 Wittig 反应,由酮 27 与醛 28 的羟醛缩合得到,得到 37 . 衍生自 37 的 Seco 酸 42 进行内酯化得到顺式 9,10-脱氢埃坡霉素 D (43),其用二亚胺选择性还原得到埃坡霉素 D (4),环氧化后得到埃坡霉素 B (2)。埃坡霉素 D 的另一种途径是使用从 33 获得的炔烃 39,在与烯丙基溴 34 的 Castro-Stephens 反应中提供烯炔 40。后者被半氢化以提供 37。由醇 45 制备的炔烃 46 转化为反式乙烯基锡烷 47,在与烯丙基氯 50 的 Stille 偶联中得到 51。衍生自 51 的 Seco 酸 52 进行内酯化,得到反式 9,10-脱氢埃坡霉素 D (54)。比较 43 和 54 与埃坡霉素 B (2)、埃坡霉素 D (4)
  • Efficient and Selective Formation of Macrocyclic Disubstituted Z Alkenes by Ring-Closing Metathesis (RCM) Reactions Catalyzed by Mo- or W-Based Monoaryloxide Pyrrolide (MAP) Complexes: Applications to Total Syntheses of Epilachnene, Yuzu Lactone, Ambretto
    作者:Chenbo Wang、Miao Yu、Andrew F. Kyle、Pavol Jakubec、Darren J. Dixon、Richard R. Schrock、Amir H. Hoveyda
    DOI:10.1002/chem.201204045
    日期:2013.2.18
    for efficient Z‐selective formation of macrocyclic disubstituted alkenes through catalytic ring‐closing metathesis (RCM) is described. Cyclizations are performed with 1.2–7.5 mol % of a Mo‐ or W‐based monoaryloxide pyrrolide (MAP) complex at 22 °C and proceed to complete conversion typically within two hours. Utility is demonstrated by synthesis of representative macrocyclic alkenes, such as natural
    描述了通过催化闭环复分解 (RCM)高效Z选择性形成大环双取代烯烃的第一套广泛适用的方案。在 22 °C 下,使用 1.2–7.5 mol% 的 Mo 或 W 基单芳基氧化物吡咯烷 (MAP) 络合物进行环化,通常在两小时内完成转化。代表性的大环烯烃的合成证明了实用性,例如天然产物柚子内酯(13 元环:73 % Z)表漆烯(15 元环:91 % Z)、Ambrettolide(17 元环:91 % Z)、埃坡霉素 C 和 A(16 元环:高达 97 % Z)和 nakadomarin A(15 元环:高达97 % Z)的高级前体Z )。我们表明,催化Z选择性环化可以在克级有效地进行,复杂的分子起始材料和催化剂可以在空气中处理。我们阐明了催化协议的几个关键原则:1) Mo 催化剂的互补性质,提供高活性,但更容易产生 RCM 后立体异构化,而 W 变体提供较低的活性但不太倾向于导致失去动力学Z选择性。2)
  • WO2007/15929
    申请人:——
    公开号:——
    公开(公告)日:——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2-溴乙氧基)-特丁基二甲基硅烷 骨化醇杂质DCP 马来酸双(三甲硅烷)酯 顺式-二氯二(二甲基硒醚)铂(II) 顺-N-(1-(2-乙氧基乙基)-3-甲基-4-哌啶基)-N-苯基苯酰胺 降钙素杂质13 降冰片烯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 降冰片烯基乙基-POSS 间-氨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 镁,氯[[二甲基(1-甲基乙氧基)甲硅烷基]甲基]- 锑,二溴三丁基- 铷,[三(三甲基甲硅烷基)甲基]- 铂(0)-1,3-二乙烯-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 钾(4-{[二甲基(2-甲基-2-丙基)硅烷基]氧基}-1-丁炔-1-基)(三氟)硼酸酯(1-) 金刚烷基乙基三氯硅烷 辛醛,8-[[(1,1-二甲基乙基)二甲基甲硅烷基]氧代]- 辛甲基-1,4-二氧杂-2,3,5,6-四硅杂环己烷 辛基铵甲烷砷酸盐 辛基衍生化硅胶(C8)ZORBAX?LP100/40C8 辛基硅三醇 辛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 辛基三甲氧基硅烷 辛基三氯硅烷 辛基(三苯基)硅烷 辛乙基三硅氧烷 路易氏剂-3 路易氏剂-2 路易士剂 试剂3-[Tris(trimethylsiloxy)silyl]propylvinylcarbamate 试剂2-(Trimethylsilyl)cyclopent-2-en-1-one 试剂11-Azidoundecyltriethoxysilane 西甲硅油杂质14 衣康酸二(三甲基硅基)酯 苯胺,4-[2-(三乙氧基甲硅烷基)乙基]- 苯磺酸,羟基-,盐,单钠聚合甲醛,1,3,5-三嗪-2,4,6-三胺和脲 苯甲醇,a-[(三苯代甲硅烷基)甲基]- 苯基二甲基氯硅烷 苯基二甲基乙氧基硅 苯基乙酰氧基三甲基硅烷 苯基三辛基硅烷 苯基三甲氧基硅烷 苯基三乙氧基硅烷 苯基三丁酮肟基硅烷 苯基三(异丙烯氧基)硅烷 苯基三(2,2,2-三氟乙氧基)硅烷 苯基(3-氯丙基)二氯硅烷 苯基(1-哌啶基)甲硫酮 苯乙基三苯基硅烷 苯丙基乙基聚甲基硅氧烷 苯-1,3,5-三基三(三甲基硅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