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4-cyclohexylphenyl)cyclopropane-1-carbonitrile | 26961-82-0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4-cyclohexylphenyl)cyclopropane-1-carbonitrile
英文别名
1-(4-Cyclohexyl-phenyl)-cyclopropanecarbonitrile
1-(4-cyclohexylphenyl)cyclopropane-1-carbonitrile化学式
CAS
26961-82-0
化学式
C16H19N
mdl
——
分子量
225.334
InChiKey
UJFYGZVZABJQNA-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5
  • 重原子数:
    17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6
  • 拓扑面积:
    23.8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1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环己烷1-(4-溴苯基)环丙烷甲腈potassium phosphate 、 NiBr2(dtbbpy) 、 tetrabutylammonium decatungstate 作用下, 以 乙腈 为溶剂, 以53%的产率得到1-(4-cyclohexylphenyl)cyclopropane-1-carbonitrile
    参考文献:
    名称:
    强脂肪族 C-H 键的直接芳基化
    摘要:
    尽管过渡金属催化的交叉偶联方法取得了广泛的成功,但 sp3 杂化碳原子的反应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大多数方法依赖于预官能化的烷基金属或溴化物偶联伙伴 1,2。尽管使用天然官能团(例如,羧酸、烯烃和醇)通过扩大潜在原料的范围提高了此类转化的整体效率3-5,但碳氢(C-H)键的直接官能化——有机分子中最丰富的部分——代表了一种更理想的分子构建方法。近年来,已经报道了从强 C-H 键形成 C(sp3)-杂原子键的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反应6,7。此外,已经开发出有价值的技术,用于通过底物导向的过渡金属 C-H 插入 8、通过捕获性铑卡宾配合物 9 的非定向 C-H 插入或氢原子转移从相应的 C(sp3)-H 键形成碳-碳键通过亲电开壳物质 10-14 从弱的氢化 C-H 键中提取。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但尚未实现用于将强中性 C(sp3)-H 键与芳基亲电试剂偶联的温和通用平台。在这里,我们描述了
    DOI:
    10.1038/s41586-018-0366-x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Nickel-catalyzed C(sp<sup>2</sup>)–C(sp<sup>3</sup>) coupling <i>via</i> photoactive electron donor–acceptor complexes
    作者:Salman Alsharif、Chen Zhu、Xiushan Liu、Shao-Chi Lee、Huifeng Yue、Magnus Rueping
    DOI:10.1039/d4cc00217b
    日期:——
    We have developed a novel Ni-catalyzed reductive cross-coupling reaction of aryl bromides and alkyl iodides via a photoactive electron donor–acceptor (EDA) complex. This photo-induced process enables the efficient construction of C(sp2)–C(sp3) bonds in the absence of an external photocatalyst. Electronically and structurally diverse aryl bromides, as well as secondary and primary alkyl iodides could
    我们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镍催化芳基溴和烷基碘通过光活性电子供体-受体(EDA)络合物的还原交叉偶联反应。这种光诱导过程能够在没有外部光催化剂的情况下有效构建 C(sp 2 )–C(sp 3 ) 键。电子和结构多样的芳基溴,以及仲和伯烷基碘可以顺利地进行这种转变。天然产物衍生物被成功使用,并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来获得机理见解。
  • Direct arylation of strong aliphatic C–H bonds
    作者:Ian B. Perry、Thomas F. Brewer、Patrick J. Sarver、Danielle M. Schultz、Daniel A. DiRocco、David W. C. MacMillan
    DOI:10.1038/s41586-018-0366-x
    日期:2018.8
    C(sp3)–heteroatom bonds from strong C–H bonds has been reported6,7. Additionally, valuable technologie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the formation of carbon–carbon bonds from the corresponding C(sp3)–H bonds via substrate-directed transition-metal C–H insertion8, undirected C–H insertion by captodative rhodium carbenoid complexes9, or hydrogen atom transfer from weak, hydridic C–H bonds by electrophilic
    尽管过渡金属催化的交叉偶联方法取得了广泛的成功,但 sp3 杂化碳原子的反应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大多数方法依赖于预官能化的烷基金属或溴化物偶联伙伴 1,2。尽管使用天然官能团(例如,羧酸、烯烃和醇)通过扩大潜在原料的范围提高了此类转化的整体效率3-5,但碳氢(C-H)键的直接官能化——有机分子中最丰富的部分——代表了一种更理想的分子构建方法。近年来,已经报道了从强 C-H 键形成 C(sp3)-杂原子键的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反应6,7。此外,已经开发出有价值的技术,用于通过底物导向的过渡金属 C-H 插入 8、通过捕获性铑卡宾配合物 9 的非定向 C-H 插入或氢原子转移从相应的 C(sp3)-H 键形成碳-碳键通过亲电开壳物质 10-14 从弱的氢化 C-H 键中提取。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但尚未实现用于将强中性 C(sp3)-H 键与芳基亲电试剂偶联的温和通用平台。在这里,我们描述了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 龙胆紫 齐达帕胺 齐诺康唑 齐洛呋胺 齐墩果-12-烯[2,3-c][1,2,5]恶二唑-28-酸苯甲酯 齐培丙醇 齐咪苯 齐仑太尔 黑染料 黄酮,5-氨基-6-羟基-(5CI) 黄酮,6-氨基-3-羟基-(6CI) 黄蜡,合成物 黄草灵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