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1′-bis(2-(methylthio)phenyl)-4,4′-bis(1,2,3-triazole) | 1448874-54-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1′-bis(2-(methylthio)phenyl)-4,4′-bis(1,2,3-triazole)
英文别名
1-(2-Methylsulfanylphenyl)-4-[1-(2-methylsulfanylphenyl)triazol-4-yl]triazole;1-(2-methylsulfanylphenyl)-4-[1-(2-methylsulfanylphenyl)triazol-4-yl]triazole
1,1′-bis(2-(methylthio)phenyl)-4,4′-bis(1,2,3-triazole)化学式
CAS
1448874-54-1
化学式
C18H16N6S2
mdl
——
分子量
380.497
InChiKey
UGXLKZCNPQXVRU-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5
  • 重原子数:
    26
  • 可旋转键数:
    5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1
  • 拓扑面积:
    112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6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Cu(dppf)(NCMe)2][BF4]1,1′-bis(2-(methylthio)phenyl)-4,4′-bis(1,2,3-triazole)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0.5h, 以95%的产率得到[(dppf)Cu(1,1′-bis(2-(methylthio)phenyl)-4,4′-bis(1,2,3-triazole))](BF4)
    参考文献:
    名称:
    具有“点击”衍生配体的异双金属Cu-dppf(dppf = 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配合物:结构,电化学,光谱电化学和理论研究的组合
    摘要:
    [[dppf)Cu(L)](BF 4)(dppf = 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形式的异核复合物,其中L是螯合的取代的4,4'-bis(1,2通过使[Cu(dppf)(CH 3 CN)2 ](BF 4)与相应的“点击”衍生的配体反应,合成了(3-3-三唑)或4-吡啶基(1,2,3-三唑)配体。代表性配合物的结构表征揭示了在Cu(I)中心周围扭曲的四面体配位几何,施主原子是dppf的P供体,是取代的三唑配体的N供体。在所有研究的dppf配合物中,铁中心周围的“局部-伪”对称性介于理想D 5 h和第5天。此外,对于具有吡啶和三唑混合供体的配合物,发现三唑N供体的Cu–N键距比吡啶N供体的Cu-N键距短。对配合物的电化学研究表明,每种配合物均存在一个氧化和一个还原步骤。这些研究与UV-vis-near-IR和EPR光谱电化学研究相结合,推断出氧化过程的位置(铜与铁),并观察到改变螯合“喀
    DOI:
    10.1021/om400429f
  • 作为产物:
    描述:
    1,4-双(三甲硅基)-1,3-丁二炔(2-azidophenyl)(methyl)sulfane吡啶sodium ascorbatepotassium carbonatecopper(II) sulfate 作用下, 以 叔丁醇 为溶剂, 反应 72.0h, 以60%的产率得到1,1′-bis(2-(methylthio)phenyl)-4,4′-bis(1,2,3-triazole)
    参考文献:
    名称:
    具有“点击”衍生配体的异双金属Cu-dppf(dppf = 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配合物:结构,电化学,光谱电化学和理论研究的组合
    摘要:
    [[dppf)Cu(L)](BF 4)(dppf = 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形式的异核复合物,其中L是螯合的取代的4,4'-bis(1,2通过使[Cu(dppf)(CH 3 CN)2 ](BF 4)与相应的“点击”衍生的配体反应,合成了(3-3-三唑)或4-吡啶基(1,2,3-三唑)配体。代表性配合物的结构表征揭示了在Cu(I)中心周围扭曲的四面体配位几何,施主原子是dppf的P供体,是取代的三唑配体的N供体。在所有研究的dppf配合物中,铁中心周围的“局部-伪”对称性介于理想D 5 h和第5天。此外,对于具有吡啶和三唑混合供体的配合物,发现三唑N供体的Cu–N键距比吡啶N供体的Cu-N键距短。对配合物的电化学研究表明,每种配合物均存在一个氧化和一个还原步骤。这些研究与UV-vis-near-IR和EPR光谱电化学研究相结合,推断出氧化过程的位置(铜与铁),并观察到改变螯合“喀
    DOI:
    10.1021/om400429f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