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1日,欧盟发布委员会实施条例(EU) NO 1175/2013、(EU) NO 1176/2013和(NO) 1177/2013,修改了条例(EU) NO 540/2011附件,批准将活性物质精苯霜灵(benalaxyl-M)、啶磺草胺、螺虫乙酯作为植物保护产品投放市场。这些产品的投放有效期从2014年5月1日开始至2024年4月30日。法规自公布20日起生效,于2014年5月1日正式实施。
精苯霜灵(benalaxyl-M)由意大利赛格于2003年报道,主要用于防治由卵菌门真菌引起的霜霉病、晚疫病及腐霉菌等。精苯霜灵的IUPAC化学名称为N-苯基乙酰基-N-(2,6-二甲基苯)D-丙氨酸甲酯,CAS号98243–83–5,分子式C₂₀H₂₃NO₃,相对分子质量为325.4。
毒理学精苯霜灵对大鼠的急性经口、经皮和吸入毒性均大于2000 mg/kg。该物质对大鼠皮肤和眼睛无刺激性,并且对豚鼠皮肤无致敏作用。此外,精苯霜灵不具有致畸性、致癌性和致突变性。在哺乳动物体内迅速代谢,在用药后两天内主要通过尿液和粪便排出;在植物体内转化为糖苷。土壤微生物降解是环境中最主要的动力学过程。实验显示,在20℃条件下,好氧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DT₅₀为36至124天(四种典型土壤)。此外,精苯霜灵对鸟类、藻类、溞类、蜜蜂、蚯蚓等环境生物表现出低毒。
药理作用精苯霜灵主要通过影响内源RNA聚合酶的活性来干扰rRNA的合成。研究表明,它还对病原菌膜功能有次要作用。因此,它可以抑制游动孢子的萌发和菌丝体中的氨基酸渗漏,并能迅速被植物根、茎、叶吸收并传导到各个部位,包括生长点。精苯霜灵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三重作用:保护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病原菌孢子的萌发和菌丝体的生长;治疗作用主要针对菌丝体的生长;而铲除作用则在于抑制孢子的形成。
精苯霜灵对卵菌门真菌表现出高选择性和高活性,特别适用于防治如马铃薯晚疫病、葡萄霜霉病、啤酒花霜霉病、甜菜疫病、油菜白锈病、烟草黑胫病、柑橘脚腐病、黄瓜霜霉病、番茄疫病及谷子白发病、芋疫病、辣椒疫病以及由疫霉菌引起的猝倒病和种腐病等。
防治对象精苯霜灵对多种作物的霜霉病和疫霉病有特效,包括但不限于马铃薯晚疫病、葡萄霜霉病、啤酒花霜霉病、甜菜疫病、油菜白锈病、烟草黑胫病、柑橘脚腐病、黄瓜霜霉病、番茄疫病以及由疫霉菌引起的猝倒病和种腐病等。
合成方法精苯霜灵的合成是以L-乳酸甲酯或L-氯丙酸甲酯为原料,首先与2,6-二甲基苯胺反应,再与苯乙酰氯反应即可制得。其化学反应式如下:
[ \text{L-乳酸甲酯} + 2,6- \text{二甲基苯胺} + 苯乙酰氯 \rightarrow 精苯霜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