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二硫代羧基)肌氨酸 | 40520-03-4

中文名称
N-(二硫代羧基)肌氨酸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dithiocarboxy)sarcosine
英文别名
N-dithiocarboxy-N-methyl-glycine;N-Dithiocarboxy-N-methyl-glycin;N-Methyl-N-dithiocarboxy-aminoessigsaeure;N-Dithiocarboxy-sarkosin;N-dithiocarboxy-sarcosine;N-Methyl-N-carboxymethyl-dithiocarbamidsaeure;N-(Dithiocarboxy)sarcosine;2-[dithiocarboxy(methyl)amino]acetic acid
N-(二硫代羧基)肌氨酸化学式
CAS
40520-03-4
化学式
C4H7NO2S2
mdl
MFCD00871027
分子量
165.237
InChiKey
KEZYHIPQRGTUDU-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283.1±42.0 °C(Predicted)
  • 密度:
    1.430±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5
  • 重原子数:
    9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
  • 拓扑面积:
    73.6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4

安全信息

  • 海关编码:
    2930909090

SDS

SDS:6c4fc76f415fa23133399f3152841c17
查看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N-(二硫代羧基)肌氨酸十六烷基三甲基氢氧化铵ammonium hydroxide 作用下, 以 乙醇 为溶剂, 以0.65 g的产率得到cetyltrimethylammonium N-(dithiocarboxy)sarcosine
    参考文献:
    名称:
    一氧化氮开启分子工程量子点的光致发光
    摘要:
    具有二硫代氨基甲酸铁 (III) 的非荧光分子工程量子点 (QD) 的光致发光由一氧化氮选择性地开启。这种功能性量子点由作为荧光团的 CdSe-ZnS 纳米晶体和作为一氧化氮反应中心的表面结合的三(N-(二硫代羧基)肌氨酸)铁(III)组成。由于它们的光能重叠,QD 的荧光被激发的 QD 核心和表面结合的二硫代氨基甲酸铁 (III) 之间的能量转移淬灭。一氧化氮通过将表面结合的铁 (III) 络合物还原为铁 (I)-NO 加合物,从而关闭能量转移途径,从而恢复了 QD 的荧光。铁 (III) 配合物工程化量子点的荧光被一氧化氮选择性和定量恢复,但不能被其他活性氧物质恢复。
    DOI:
    10.1021/ja904824w
  • 作为产物:
    描述:
    二硫化碳肌氨酸ammonium hydroxide 作用下, 以 乙醇 为溶剂, 以4.8 g的产率得到N-(二硫代羧基)肌氨酸
    参考文献:
    名称:
    一氧化氮开启分子工程量子点的光致发光
    摘要:
    具有二硫代氨基甲酸铁 (III) 的非荧光分子工程量子点 (QD) 的光致发光由一氧化氮选择性地开启。这种功能性量子点由作为荧光团的 CdSe-ZnS 纳米晶体和作为一氧化氮反应中心的表面结合的三(N-(二硫代羧基)肌氨酸)铁(III)组成。由于它们的光能重叠,QD 的荧光被激发的 QD 核心和表面结合的二硫代氨基甲酸铁 (III) 之间的能量转移淬灭。一氧化氮通过将表面结合的铁 (III) 络合物还原为铁 (I)-NO 加合物,从而关闭能量转移途径,从而恢复了 QD 的荧光。铁 (III) 配合物工程化量子点的荧光被一氧化氮选择性和定量恢复,但不能被其他活性氧物质恢复。
    DOI:
    10.1021/ja904824w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Reaction of nitric oxide with the iron(III) complex of N-(dithiocarboxy)sarcosine: a new type of reductive nitrosylation involving iron(IV) as an intermediate †
    作者:Satoshi Fujii、Kazuo Kobayashi、Seiichi Tagawa、Tetsuhiko Yoshimura
    DOI:10.1039/b003942j
    日期:——
    NO with the iron complex of N-(dithiocarboxy)sarcosine (H2DTCS) was investigated by UV/VIS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HPLC, LC-ESI MS and pulse radiolysis. The results of HPLC and LC-ESI MS clearly showed that the reaction products of NO with [FeIII(DTCS)3]3− are [NO–FeII(DTCS)2]2− and a dimer of DTCS in which two DTCS bind through a disulfide bond. On pulse radiolysis of a deaerated aqueous solution of
    一氧化氮与铁络合物的反应 N-(二硫代羧基)肌氨酸(H 2 DTCS)通过UV / VIS吸收进行了研究光谱学, 高效液相色谱,LC-ESI 小姐 和 脉冲放射分解。结果高效液相色谱 和LC-ESI 小姐清楚地表明,NO与[Fe III(DTCS)3 ] 3-的反应产物为[NO-Fe II(DTCS)2 ] 2-和DTCS的二聚体,其中两个DTCS通过一个二硫化物键。在脉冲放射分解[Fe III(DTCS)3 ] 3-的脱气水溶液在亚硝酸钠 从动力学差异判断吸收变化包括三个阶段 光谱。在更快的阶段,通过辐射分解生成的NO与[Fe III(DTCS)3 ] 3-发生反应,形成瞬态中间体I,其二级速率常数为(4.8±0.9)×10 8 dm 3 mol -1 s -1。随后,我与不变的[Fe III(DTCS)3 ] 3-进行反应,得到中间体II,其最大吸收在460 nm处。在第三步中,发现I
  • Nitric Oxide Switches on the Photoluminescence of Molecularly Engineered Quantum Dots
    作者:Suhua Wang、Ming-Yong Han、Dejian Huang
    DOI:10.1021/ja904824w
    日期:2009.8.26
    due to their optical energy overlapping. Nitric oxide restored the fluorescence of the QDs through reduction of the surface bound iron(III) complexes to iron(I)-NO adducts and thus shutting down the energy transfer pathway. The fluorescence of the iron(III) complex engineered QDs was selec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restored by nitric oxide but not by other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Such a property of
    具有二硫代氨基甲酸铁 (III) 的非荧光分子工程量子点 (QD) 的光致发光由一氧化氮选择性地开启。这种功能性量子点由作为荧光团的 CdSe-ZnS 纳米晶体和作为一氧化氮反应中心的表面结合的三(N-(二硫代羧基)肌氨酸)铁(III)组成。由于它们的光能重叠,QD 的荧光被激发的 QD 核心和表面结合的二硫代氨基甲酸铁 (III) 之间的能量转移淬灭。一氧化氮通过将表面结合的铁 (III) 络合物还原为铁 (I)-NO 加合物,从而关闭能量转移途径,从而恢复了 QD 的荧光。铁 (III) 配合物工程化量子点的荧光被一氧化氮选择性和定量恢复,但不能被其他活性氧物质恢复。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齐特巴坦 齐德巴坦钠盐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苯基甲基酯,(2a,3a)-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羧基甲基酯,(2a,3b)-(9CI) 黄酮-8-乙酸二甲氨基乙基酯 黄荧菌素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1-5) 酰肼 黄体瑞林 麦醇溶蛋白 麦角硫因 麦芽聚糖六乙酸酯 麦根酸 麦撒奎 鹅膏氨酸 鹅膏氨酸 鸦胆子酸A甲酯 鸦胆子酸A 鸟氨酸缩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