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5-nitro-1-(prop-2-yn-1-yl)-1H-imidazole | 42307-14-2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5-nitro-1-(prop-2-yn-1-yl)-1H-imidazole
英文别名
1-Propargyl-5-nitroimidazole;5-nitro-1-prop-2-ynylimidazole
5-nitro-1-(prop-2-yn-1-yl)-1H-imidazole化学式
CAS
42307-14-2
化学式
C6H5N3O2
mdl
——
分子量
151.125
InChiKey
CJMAFMGMMJFYCJ-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5
  • 重原子数:
    11
  • 可旋转键数:
    1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7
  • 拓扑面积:
    63.6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3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4-azidobenzenesulfonamide5-nitro-1-(prop-2-yn-1-yl)-1H-imidazole三乙胺盐酸盐 作用下, 以 叔丁醇 为溶剂, 反应 18.0h, 以55%的产率得到4-{1-[(5-nitro-1H-imidazol-1-yl)methyl]-1H-1,2,3-triazol-4- yl}benzenesulfona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硝基咪唑磺胺类作为碳酸酐酶 IX 和 XII 抑制剂靶向肿瘤缺氧:设计、合成、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
    摘要:
    在目前的研究中,我们专注于开发能够通过含有磺胺基团来抑制碳酸酐酶 (CA) 的双重药物,并通过掺入 5-硝基咪唑支架来增加缺氧肿瘤对放射和化学疗法的敏感性。合成的化合物在有氧和低氧条件下对三种细胞系进行了评估,这些细胞毒剂包括人结肠直肠癌 (HCT116)、上皮样癌 (Hela) 和乳腺癌( MCF-7) 细胞。化合物13a和15a、b在有氧 (IC 50  = 6.18 - 23.06 µM) 和缺氧 (IC 50 )下对三种细胞系表现出最高的细胞毒活性 = 5.63 - 19.78 µM) 条件。评估了化合物13a和15b增强 ɤ 辐照的致死效应的能力。这两种化合物都增加了癌性 HCT116 细胞对电离辐射的细胞杀伤作用的敏感性(IC 50  = 4.18 和 2.53 µM,分别)。与乙酰唑胺相比,评估了磺胺衍生物13a、b、15a、b和17a、b对肿瘤相关 hCA IX 和 XII
    DOI:
    10.1016/j.molstruc.2022.133260
  • 作为产物:
    描述:
    3-溴丙炔4-硝基-3H-咪唑potassium carbonate 作用下, 以 乙腈 为溶剂, 反应 8.0h, 以86%的产率得到5-nitro-1-(prop-2-yn-1-yl)-1H-imidazole
    参考文献:
    名称:
    硝基咪唑磺胺类作为碳酸酐酶 IX 和 XII 抑制剂靶向肿瘤缺氧:设计、合成、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
    摘要:
    在目前的研究中,我们专注于开发能够通过含有磺胺基团来抑制碳酸酐酶 (CA) 的双重药物,并通过掺入 5-硝基咪唑支架来增加缺氧肿瘤对放射和化学疗法的敏感性。合成的化合物在有氧和低氧条件下对三种细胞系进行了评估,这些细胞毒剂包括人结肠直肠癌 (HCT116)、上皮样癌 (Hela) 和乳腺癌( MCF-7) 细胞。化合物13a和15a、b在有氧 (IC 50  = 6.18 - 23.06 µM) 和缺氧 (IC 50 )下对三种细胞系表现出最高的细胞毒活性 = 5.63 - 19.78 µM) 条件。评估了化合物13a和15b增强 ɤ 辐照的致死效应的能力。这两种化合物都增加了癌性 HCT116 细胞对电离辐射的细胞杀伤作用的敏感性(IC 50  = 4.18 和 2.53 µM,分别)。与乙酰唑胺相比,评估了磺胺衍生物13a、b、15a、b和17a、b对肿瘤相关 hCA IX 和 XII
    DOI:
    10.1016/j.molstruc.2022.133260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