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i(H2O)4(3-pyridinesulfonato)2] C10H16N2NiO10S2, room temperature | 38314-69-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i(H2O)4(3-pyridinesulfonato)2] C10H16N2NiO10S2, room temperature
英文别名
[Ni(H2O)4(3-pyridinesulfonato)2];nickel(2+);pyridine-3-sulfonate;tetrahydrate
[Ni(H2O)4(3-pyridinesulfonato)2] C10H16N2NiO10S2, room temperature化学式
CAS
38314-69-1
化学式
C10H16N2NiO10S2
mdl
——
分子量
447.066
InChiKey
PDXVYPHLRRKASG-UHFFFAOYSA-L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33
  • 重原子数:
    25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161
  • 氢给体数:
    4
  • 氢受体数:
    12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Ni(H2O)4(3-pyridinesulfonato)2] C10H16N2NiO10S2, room temperature 以 neat (no solvent) 为溶剂, 生成 [Ni(H2O)2(3-pyridinesulfonato)2]
    参考文献:
    名称:
    温度引起的单晶至单晶转变以及结构对磁性能的定向影响。
    摘要:
    CoII,NiII和CuII阳离子与水溶液中的3-吡啶磺酸锂配体的结合导致配位聚合物1-3的单晶。由配体-水异络合过程的组合产生的1-3的固态体系结构是线性配位聚合物,填充到平行的交替分层层中。这些层通过配位的水分子和磺酸根基团的非配位氧原子之间发生的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相互连接。因此,这导致形成交联的3D(1、2)或分层的2D(3)网络,在每个单元与八个或四个相邻的邻居之间分别显示12点或四点氢键接触。这些框架的可逆结构重排响应于外部热刺激从“松弛的”室温阶段进行到“收缩的”低温阶段。收缩/松弛过程的可逆性已通过X射线分析测试并得到确认。趋于缩短分子间距离的运动具有增加金属离子之间的磁性相互作用的程度的结果。三种化合物在1.8-400 K范围内进行的磁性测量显示,从反铁磁到铁磁的异常变化与低温下记录的结构变化以及高于350 K的水分流失有关。外部热刺激引起的低温阶段。收缩/松弛过程的可逆性
    DOI:
    10.1021/ic700867b
  • 作为产物:
    描述:
    nickel(II) chloride hexahydrate 、 lithium 3-pyridinesulfonate 为溶剂, 以99%的产率得到[Ni(H2O)4(3-pyridinesulfonato)2] C10H16N2NiO10S2, room temperature
    参考文献:
    名称:
    温度引起的单晶至单晶转变以及结构对磁性能的定向影响。
    摘要:
    CoII,NiII和CuII阳离子与水溶液中的3-吡啶磺酸锂配体的结合导致配位聚合物1-3的单晶。由配体-水异络合过程的组合产生的1-3的固态体系结构是线性配位聚合物,填充到平行的交替分层层中。这些层通过配位的水分子和磺酸根基团的非配位氧原子之间发生的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相互连接。因此,这导致形成交联的3D(1、2)或分层的2D(3)网络,在每个单元与八个或四个相邻的邻居之间分别显示12点或四点氢键接触。这些框架的可逆结构重排响应于外部热刺激从“松弛的”室温阶段进行到“收缩的”低温阶段。收缩/松弛过程的可逆性已通过X射线分析测试并得到确认。趋于缩短分子间距离的运动具有增加金属离子之间的磁性相互作用的程度的结果。三种化合物在1.8-400 K范围内进行的磁性测量显示,从反铁磁到铁磁的异常变化与低温下记录的结构变化以及高于350 K的水分流失有关。外部热刺激引起的低温阶段。收缩/松弛过程的可逆性
    DOI:
    10.1021/ic700867b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