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 916659-02-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
英文别名
——
化学式
CAS
916659-02-4
化学式
C31H38CuF6N3
mdl
——
分子量
630.199
InChiKey
BXVYKLUEFBYGNF-LXTPETRP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正戊烷 为溶剂, 反应 1.0h, 生成 C33H43CuF6N2O
    参考文献:
    名称:
    低配位铜配合物电催化氨氧化
    摘要:
    用于将氨氧化为二氮的分子催化剂代表能够利用氨作为燃料和/或氢源的组分。氨氧化不仅需要断裂多个强 N-H 键,还需要控制 N-N 键的形成。我们报告了一种新型 β-二酮亚基铜配合物 [ i Pr 2 NN F6 ]Cu I -NH 3 ([Cu I ]-NH 3 ( 2 )) 作为均相条件下乙腈中 NH 3氧化的稳健电催化剂。复合物2在中等过电位 (η = 700 mV) 下运行,TOF max = 940 h –1根据 1.3 M NH 3 –MeCN 溶剂中的 CV 数据确定。长时间(>5 小时)的受控电位电解 (CPE) 揭示了催化剂在电催化条件下的稳定性和稳健性。详细的机理研究表明,[Cu I ]-NH 3的电化学氧化形成 {[Cu II ]-NH 3 } + ( 4 ),后者会被过量的 NH 3去质子化,形成活性铜 (II)–酰胺 ([Cu II ]-NH 3 } + ( 4 ) ]-NH
    DOI:
    10.1021/jacs.2c07977
  • 作为产物:
    描述:
    C29H38CuF6N3乙腈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低配位铜配合物电催化氨氧化
    摘要:
    用于将氨氧化为二氮的分子催化剂代表能够利用氨作为燃料和/或氢源的组分。氨氧化不仅需要断裂多个强 N-H 键,还需要控制 N-N 键的形成。我们报告了一种新型 β-二酮亚基铜配合物 [ i Pr 2 NN F6 ]Cu I -NH 3 ([Cu I ]-NH 3 ( 2 )) 作为均相条件下乙腈中 NH 3氧化的稳健电催化剂。复合物2在中等过电位 (η = 700 mV) 下运行,TOF max = 940 h –1根据 1.3 M NH 3 –MeCN 溶剂中的 CV 数据确定。长时间(>5 小时)的受控电位电解 (CPE) 揭示了催化剂在电催化条件下的稳定性和稳健性。详细的机理研究表明,[Cu I ]-NH 3的电化学氧化形成 {[Cu II ]-NH 3 } + ( 4 ),后者会被过量的 NH 3去质子化,形成活性铜 (II)–酰胺 ([Cu II ]-NH 3 } + ( 4 ) ]-NH
    DOI:
    10.1021/jacs.2c07977
  • 作为试剂:
    描述:
    (((CH3)2CH)2C6H3NC(CF3)CHC(CF3)NC6H3(CH(CH3)2)2)Cu(CH3CN) 、 tert-butylammonium hexafluorophosphate(V) 作用下, 以 乙腈 为溶剂, 生成 氢气
    参考文献:
    名称:
    低配位铜配合物电催化氨氧化
    摘要:
    用于将氨氧化为二氮的分子催化剂代表能够利用氨作为燃料和/或氢源的组分。氨氧化不仅需要断裂多个强 N-H 键,还需要控制 N-N 键的形成。我们报告了一种新型 β-二酮亚基铜配合物 [ i Pr 2 NN F6 ]Cu I -NH 3 ([Cu I ]-NH 3 ( 2 )) 作为均相条件下乙腈中 NH 3氧化的稳健电催化剂。复合物2在中等过电位 (η = 700 mV) 下运行,TOF max = 940 h –1根据 1.3 M NH 3 –MeCN 溶剂中的 CV 数据确定。长时间(>5 小时)的受控电位电解 (CPE) 揭示了催化剂在电催化条件下的稳定性和稳健性。详细的机理研究表明,[Cu I ]-NH 3的电化学氧化形成 {[Cu II ]-NH 3 } + ( 4 ),后者会被过量的 NH 3去质子化,形成活性铜 (II)–酰胺 ([Cu II ]-NH 3 } + ( 4 ) ]-NH
    DOI:
    10.1021/jacs.2c07977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Electronic tuning of β-diketiminate ligands with fluorinated substituents: effects on the O<sub>2</sub>-reactivity of mononuclear Cu(<scp>i</scp>) complexes
    作者:Lyndal M. R. Hill、Benjamin F. Gherman、Nermeen W. Aboelella、Christopher J. Cramer、William B. Tolman
    DOI:10.1039/b609939d
    日期:——
    Copper(i) complexes with the beta-diketiminate ligands HCC(R)N(Dipp)}C(R')N(Dipp)}(-) (Dipp = C(6)H(3)(i)Pr(2-)2,6; L(1), R = CF(3), R' = CH(3); L(2), R = R' = CF(3)) have been isolated and fully characterized. On the basis of X-ray structural comparisons with the previously reported complex LCu(CH(3)CN) (L = HCC(CH(3))N(Dipp)}(2)(-)), the ligand environments at the copper centers in the analogous
    (i)与β-二酮配体HC C(R)N(Dipp)} C(R')N(Dipp)}(-)的络合物(Dipp = C(6)H(3)(i) Pr(2-)2,6; L(1),R = CF(3),R'= CH(3); L(2),R = R'= CF(3))已被隔离并充分表征。在与先前报道的复杂LCu(CH(3)CN)(L = HC C(CH(3))N(Dipp)}(2)(-))的X射线结构比较的基础上,配体环境在与L(1)和L(2)相似的腈加成物中的中心处施加相似的空间要求。L(1)Cu(CH(3)CN)在低温下与O(2)瞬间反应形成热不稳定的中间体,在977 cm(-1)(928 cm(-1) (18)O(2)),与与LCu(O(2))的侧面协调相关的过氧OO延伸相符。但是,即使在室温下,L(2)Cu(CH(3)CN)也不会对O(2)反应。对腈加合物的氧化还原电势和一氧化碳加合物的CO拉伸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