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虫酰胺(tolfenpyrad)为日本三菱化学公司在1988年开发的一种新型吡唑酰胺类杀虫杀螨剂。经各种生物药效试验、安全性试验,确认了其高效性和安全性。该药与目前在国内市场上使用的其他杀虫杀螨剂无交互抗性,且在植物体内、土壤和水中很快降解。
市场前景由于唑虫酰胺具有保护、治疗、铲除、渗透作用,且无致突变的特点,是农药界继三唑类药剂之后的重要品种。目前对介壳虫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有望成为杀扑磷的替代产品之一。
合成方法 原料合成路线唑虫酰胺的合成路线单一,由1-甲基-3-乙基-4-氯-5-吡唑甲酰氯与4-(4-甲基苯氧基)苄胺缩合而成。中间体有多种合成方法。
1-甲基-3-乙基-4-氯-5-吡唑甲酰氯可通过水合肼法或甲基肼法制备。
4-(4-甲基苯氧基)苄胺可通过醛肟还原法或腈还原法制备。
具体合成工艺以丁酮和草酸二乙酯为起始原料,经环合、甲基化、氯化、水解、氯化等八步反应合成唑虫酰胺原药。该工艺原料易得,条件温和,总收率大于57%,含量大于95%。
毒性 原药毒性对雄性和雌性大鼠急性经口LD50分别为386 mg/kg、150 mg/kg;急性经皮LD50分别大于2000 mg/kg、3000 mg/kg;急性吸入LC50分别为2.21 mg/L、1.5 mg/L。兔皮肤和眼睛有轻度刺激性,对豚鼠弱致敏性。
乳油毒性唑虫酰胺15%乳油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雄性102 mg/kg、雌性83 mg/kg;急性经皮LD50大于2000 mg/kg;兔皮肤和眼睛有中度刺激性,对豚鼠皮肤弱致敏性。
用途与市场 杀灭作用唑虫酰胺对介壳虫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介壳虫是小型昆虫,全球种类多达6000多种,国内记载约650种。介壳虫繁殖能力强,常群集于枝、叶、果上,危害极大。
市场前景随着农业部等五部委对高毒农药的禁用,杀扑磷势必将被淘汰,唑虫酰胺也将成为其重要替代品种之一。它具有高效、低毒、广谱等特点,在花卉、果树上的应用前景广阔。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 N-(4-phenylthiobenzyl)-4-chloro-3-ethyl-1-methyl-5-pyrazole carboxamide | 129559-33-7 | C20H20ClN3OS | 385.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