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3-chloro-6-(2'-pyrrolyl)pyridazine | 212709-35-8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3-chloro-6-(2'-pyrrolyl)pyridazine
英文别名
3-chloro-6-(1H-pyrrol-2-yl)pyridazine
3-chloro-6-(2'-pyrrolyl)pyridazine化学式
CAS
212709-35-8
化学式
C8H6ClN3
mdl
——
分子量
179.609
InChiKey
FRKAYAKSCAJHEY-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3
  • 重原子数:
    12
  • 可旋转键数:
    1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41.6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2

上下游信息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3-chloro-6-(2'-pyrrolyl)pyridazine1,2-二氯乙烷 为溶剂, 反应 3.0h, 生成 3-diethylamino-2-ethyl-6-(2-pyrrolyl)pyridazinium tetrafluoroborate
    参考文献:
    名称:
    The synthesis and chemical reactivity of 3-chloro-6-(2-pyrrolyl)pyridazine
    摘要:
    DOI:
    10.1016/s0040-4020(98)00513-4
  • 作为产物:
    描述:
    3,6-Dichlor-1-methylpyridaziniumiodid 、 1-pyrrolylmagnesium bromide乙基溴化镁 作用下, 以 乙醚 为溶剂, 以56.4%的产率得到3-chloro-6-(2'-pyrrolyl)pyridazine
    参考文献:
    名称:
    The synthesis and chemical reactivity of 3-chloro-6-(2-pyrrolyl)pyridazine
    摘要:
    DOI:
    10.1016/s0040-4020(98)00513-4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 new method for the synthesis of 3-aryl-6-(2-pyrrolyl)pyridazines
    作者:Chuanjun Song、Peng Zhao、Yan Liu、Hui Liu、Wenjia Li、Shuai Shi、Junbiao Chang
    DOI:10.1016/j.tet.2010.05.055
    日期:2010.7
    A new method for the synthesis of 3-halo-6-(N-tosyl-2-pyrrolyl)pyridazine 7 was developed. Suzuki cross-coupling reactions of 7 with arylboronic acids and in situ de-tosylation gave a variety of novel 3-aryl-6-(2-pyrrolyl)pyridazines. It found that protection of the pyrrolyl moiety was necessary for efficient coupling reaction.
    开发了一种合成3-卤代6-(N-甲苯磺酰基-2-吡咯基)哒嗪7的新方法。Suzuki 7与芳基硼酸的交叉偶联反应和原位去甲苯磺酰化反应产生了多种新型的3-芳基-6-(2-吡咯基)哒嗪。发现吡咯基部分的保护对于有效的偶联反应是必需的。
  • The synthesis and chemical reactivity of 3-chloro-6-(2-pyrrolyl)pyridazine
    作者:R. Alan Jones、Alexander P. Whitmore
    DOI:10.1016/s0040-4020(98)00513-4
    日期:1998.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