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6-bis(acetylamino)-5-(3-anilinopropyl)-4(3H)-pyrimidinone | 123541-74-2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6-bis(acetylamino)-5-(3-anilinopropyl)-4(3H)-pyrimidinone
英文别名
N-[2-acetamido-5-(3-anilinopropyl)-4-oxo-1H-pyrimidin-6-yl]acetamide
2,6-bis(acetylamino)-5-(3-anilinopropyl)-4(3H)-pyrimidinone化学式
CAS
123541-74-2
化学式
C17H21N5O3
mdl
——
分子量
343.385
InChiKey
MDFHJPYFKKZGRX-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73
  • 重原子数:
    25.0
  • 可旋转键数:
    7.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9
  • 拓扑面积:
    115.98
  • 氢给体数:
    4.0
  • 氢受体数:
    5.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参考文献:
    名称:
    5,6,7,8-四氢叶酸N- [4-[[3-(2,4-二氨基-1,6-二氢-6-氧代-5-嘧啶基))无环类似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丙基]氨基]-苯甲酰基] -L-谷氨酸。
    摘要:
    N- [4-[[3-(2,4-二氨基-1,6-二氢-6-氧-5-嘧啶基)丙基]氨基]-苯甲酰基] -L-谷氨酸的合成及生物学评价(1 (5-DACTHF,543U76),一种5,6,7,8-四氢叶酸(THFA)的无环类似物。由4-氯丙醛二乙基乙缩醛分四个阶段制备关键中间体半缩醛8。8与N-(4-氨基苯甲酰基)-L-谷氨酸二甲酯反应,得到2,4-双(乙酰氨基)衍生物11,将其用1N氢氧化钠水解得到1;以类似的方式制备甘氨酸类似物16。N-甲基类似物2和N-甲酰基类似物3分别由11和1制备。化合物1-3在细胞培养物中抑制了底特律98和L细胞的生长,IC50范围为2至0.018 microM。细胞培养物毒性逆转研究和酶抑制试验表明1具有细胞毒性,但不是由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氨基蝶呤的机制引起的。化合物1及其多谷氨酰化的同源物抑制了从头嘌呤生物合成中的叶酸依赖性酶-甘氨酰胺核糖核苷酸转化酶(GAR
    DOI:
    10.1021/jm00164a014
  • 作为产物:
    描述:
    ethyl 2-cyano-5,5-diethoxypentanoate吡啶 、 3 A molecular sieve 、 sodium methylate 、 sodium cyanoborohydride 、 对甲苯磺酸溶剂黄146 作用下, 以 乙醇 为溶剂, 反应 27.5h, 生成 2,6-bis(acetylamino)-5-(3-anilinopropyl)-4(3H)-pyrimidinone
    参考文献:
    名称:
    5,6,7,8-四氢叶酸N- [4-[[3-(2,4-二氨基-1,6-二氢-6-氧代-5-嘧啶基))无环类似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丙基]氨基]-苯甲酰基] -L-谷氨酸。
    摘要:
    N- [4-[[3-(2,4-二氨基-1,6-二氢-6-氧-5-嘧啶基)丙基]氨基]-苯甲酰基] -L-谷氨酸的合成及生物学评价(1 (5-DACTHF,543U76),一种5,6,7,8-四氢叶酸(THFA)的无环类似物。由4-氯丙醛二乙基乙缩醛分四个阶段制备关键中间体半缩醛8。8与N-(4-氨基苯甲酰基)-L-谷氨酸二甲酯反应,得到2,4-双(乙酰氨基)衍生物11,将其用1N氢氧化钠水解得到1;以类似的方式制备甘氨酸类似物16。N-甲基类似物2和N-甲酰基类似物3分别由11和1制备。化合物1-3在细胞培养物中抑制了底特律98和L细胞的生长,IC50范围为2至0.018 microM。细胞培养物毒性逆转研究和酶抑制试验表明1具有细胞毒性,但不是由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氨基蝶呤的机制引起的。化合物1及其多谷氨酰化的同源物抑制了从头嘌呤生物合成中的叶酸依赖性酶-甘氨酰胺核糖核苷酸转化酶(GAR
    DOI:
    10.1021/jm00164a014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KELLEY, JAMES L.;MCLEAN, ED. W.;COHN, NAOMI K.;EDELSTEIN, MARK P.;DUCH, D+, J. MED. CHEM., 33,(1990) N, C. 561-567
    作者:KELLEY, JAMES L.、MCLEAN, ED. W.、COHN, NAOMI K.、EDELSTEIN, MARK P.、DUCH, D+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