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2-bromophenyl)-N-methylpivalamide | 137092-39-8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2-bromophenyl)-N-methylpivalamide
英文别名
N-(2-bromophenyl)-N,2,2-trimethylpropanamide
N-(2-bromophenyl)-N-methylpivalamide化学式
CAS
137092-39-8
化学式
C12H16BrNO
mdl
——
分子量
270.169
InChiKey
DSWXMAXOSTWLJG-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4
  • 重原子数:
    15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2
  • 拓扑面积:
    20.3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1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N-(2-bromophenyl)-N-methylpivalamidemagnesium四甲基乙二胺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12.0h, 以20%的产率得到2,2-二甲基-1-[2-(甲基氨基)苯基]-1-丙酮
    参考文献:
    名称:
    通过有机硼酸盐在苯胺衍生物中非反应性芳基碳-氮键的裂解,钌催化的碳-碳键形成
    摘要:
    RuH2(CO)(PPh3)3 催化 2-氨基-6-甲基苯乙酮与苯基硼酸 2,2-二甲基-1,3-丙二醇酯在回流甲苯中反应得到相应的苯基化产物,产率 83%。 -氮键断裂。该反应涉及两个显着特征:(1)通过苯胺中芳基碳氮键与钌络合物的氧化加成进行偶联,以及(2)通过 Ru-NR2 物种之间的金属转移形成 C-C 键和有机硼酸盐。
    DOI:
    10.1021/ja0713431
  • 作为产物:
    描述:
    三甲基乙酸草酰氯 、 sodium hydride 、 三乙胺N,N-二甲基甲酰胺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二氯甲烷 、 mineral oil 为溶剂, 反应 2.17h, 生成 N-(2-bromophenyl)-N-methylpivala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多米诺骨牌Pd0-催化通过苄唑烷中间体的C(sp3)–H丙烯酸化/环化反应
    摘要:
    Pd 0催化的2-溴N-甲基苯胺的C(sp 3)-H芳基化反应会导致不稳定的苯并氮杂环丁烷中间体通过4π电环开环和6π电环化重排为苯并恶嗪。在氮原子上引入一个庞大的,不可活化的酰胺基团是支持具有挑战性的还原消除步骤并消除不良反应途径的关键。
    DOI:
    10.1002/anie.201807097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Gade, Thomas; Streek, Michael; Voss, Juergen, Chemische Berichte, 1992, vol. 125, # 1, p. 127 - 142
    作者:Gade, Thomas、Streek, Michael、Voss, Juergen
    DOI:——
    日期:——
  • Ruthenium-Catalyzed Carbon−Carbon Bond Formation via the Cleavage of an Unreactive Aryl Carbon−Nitrogen Bond in Aniline Derivatives with Organoboronates
    作者:Satoshi Ueno、Naoto Chatani、Fumitoshi Kakiuchi
    DOI:10.1021/ja0713431
    日期:2007.5.1
    refluxing toluene gave the corresponding phenylation product in 83% yield via aryl carbon−nitrogen bond cleavage. This reaction involves two notable features: (1) the coupling proceeds via the oxidative addition of an aryl carbon−nitrogen bond in anilines to the ruthenium complex, and (2) C−C bond formation takes place via transmetalation between the Ru−NR2 species and organoboronates.
    RuH2(CO)(PPh3)3 催化 2-氨基-6-甲基苯乙酮与苯基硼酸 2,2-二甲基-1,3-丙二醇酯在回流甲苯中反应得到相应的苯基化产物,产率 83%。 -氮键断裂。该反应涉及两个显着特征:(1)通过苯胺中芳基碳氮键与钌络合物的氧化加成进行偶联,以及(2)通过 Ru-NR2 物种之间的金属转移形成 C-C 键和有机硼酸盐。
  • Domino Pd<sup>0</sup> -Catalyzed C(sp<sup>3</sup> )-H Arylation/Electrocyclic Reactions via Benzazetidine Intermediates
    作者:Ronan Rocaboy、David Dailler、Florian Zellweger、Markus Neuburger、Christophe Salomé、Eric Clot、Olivier Baudoin
    DOI:10.1002/anie.201807097
    日期:2018.9.10
    arylation of 2‐bromo‐N‐methylanilides leads to unstable benzazetidine intermediates that rearrange to benzoxazines through 4π electrocyclic ring‐opening and 6π electrocycliza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a bulky, non‐activatable amide group on the nitrogen atom was key to favor the challenging reductive elimination step and disfavor undesired reaction pathways.
    Pd 0催化的2-溴N-甲基苯胺的C(sp 3)-H芳基化反应会导致不稳定的苯并氮杂环丁烷中间体通过4π电环开环和6π电环化重排为苯并恶嗪。在氮原子上引入一个庞大的,不可活化的酰胺基团是支持具有挑战性的还原消除步骤并消除不良反应途径的关键。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 龙胆紫 齐达帕胺 齐诺康唑 齐洛呋胺 齐墩果-12-烯[2,3-c][1,2,5]恶二唑-28-酸苯甲酯 齐培丙醇 齐咪苯 齐仑太尔 黑染料 黄酮,5-氨基-6-羟基-(5CI) 黄酮,6-氨基-3-羟基-(6CI) 黄蜡,合成物 黄草灵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