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5-Chlor-2-methyl-4,6-dinitrobenzimidazol | 72766-15-5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5-Chlor-2-methyl-4,6-dinitrobenzimidazol
英文别名
5-chloro-2-methyl-4,6-dinitro-1(3)H-benzoimidazole;5-chloro-2-methyl-4,6-dinitro-1(3)H-benzimidazole;5-Chlor-2-methyl-4,6-dinitro-1(3)H-benzimidazol;5-chloro-2-methyl-4,6-dinitro-1H-benzimidazole
5-Chlor-2-methyl-4,6-dinitrobenzimidazol化学式
CAS
72766-15-5
化学式
C8H5ClN4O4
mdl
——
分子量
256.605
InChiKey
QELMPUBBJRCJSR-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2
  • 重原子数:
    17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2
  • 拓扑面积:
    120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5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5-Chlor-2-methyl-4,6-dinitrobenzimidazol 在 5%-palladium/activated carbon 、 氢气 作用下, 以 正丁醇 为溶剂, 20.0 ℃ 、101.33 kPa 条件下, 以64 %的产率得到7-amino-6-chloro-2-methyl-5-nitrobenzimidazole
    参考文献:
    名称:
    4,6-二硝基苯并咪唑的区域特异性还原:合成、表征和生物学评价
    摘要:
    研究了 4,6-二硝基苯并咪唑衍生物的区域特异性还原,生成相应的 4-氨基-6-硝基苯并咪唑。通过光谱和X射线衍射数据来鉴定所形成的产品结构。对合成化合物的抗癌和抗寄生虫活性进行了检查,发现除了 4-氨基-6-硝基苯并咪唑衍生物对弓形虫和利什曼原虫具有中等抗癌活性外,某些 4,6-二硝基苯并咪唑还具有良好的抗弓形虫和利什曼原虫主要寄生虫活性。弓形虫细胞。然而,肿瘤细胞实验显示 p53 阴性结肠癌细胞对这些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敏感性。
    DOI:
    10.1002/cbdv.202300191
  • 作为产物:
    描述:
    2-甲基-5-氯苯并咪唑硫酸硝酸 作用下, 以 为溶剂, 以87 %的产率得到5-Chlor-2-methyl-4,6-dinitrobenzimidazol
    参考文献:
    名称:
    4,6-二硝基苯并咪唑的区域特异性还原:合成、表征和生物学评价
    摘要:
    研究了 4,6-二硝基苯并咪唑衍生物的区域特异性还原,生成相应的 4-氨基-6-硝基苯并咪唑。通过光谱和X射线衍射数据来鉴定所形成的产品结构。对合成化合物的抗癌和抗寄生虫活性进行了检查,发现除了 4-氨基-6-硝基苯并咪唑衍生物对弓形虫和利什曼原虫具有中等抗癌活性外,某些 4,6-二硝基苯并咪唑还具有良好的抗弓形虫和利什曼原虫主要寄生虫活性。弓形虫细胞。然而,肿瘤细胞实验显示 p53 阴性结肠癌细胞对这些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敏感性。
    DOI:
    10.1002/cbdv.202300191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DE282374
    申请人:——
    公开号:——
    公开(公告)日:——
  • Roy,J.; Bhaduri,A.P., Ind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 Section B Organic and Medicinal Chemistry, 1979, vol. 17, p. 164 - 166
    作者:Roy,J.、Bhaduri,A.P.
    DOI:——
    日期:——
  • POY J.; BHADURI A. P., INDIAN J. CHEM., 1979, B 17, NO 2, 164-166
    作者:POY J.、 BHADURI A. P.
    DOI:——
    日期:——
查看更多